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宜府发

宜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宜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2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有效减轻灾害事故风险,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最大程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专项规划之一,是全县各部门、各单位依法履行应急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学习,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形势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立足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力防范化解灾害事故风险,全县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零死亡,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1“十三五”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主要指标对比表

序号

指标内容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1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1

0

1

1

3

1

2

较大事故起数

0

0

0

0

0

0

3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45%

0

0.71%

1.34%

2.5%

0.58%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0

21.73%

0

0

0

34.82%

5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县生产总值比例

0

0.61%

0.21%

0.19%

0.46%

0.37%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

0

3.5

0

0

0

0

7

森林火灾受害率年平均值

0

0

0

0

0.013‰

0.032‰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机构改革总体部署,及时整合县政府应急办、民政、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机关职能。组建县应急管理局,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与救”职责写入部门“三定”方案,各乡镇(场)建立应急管理站(办、所),全面加强全县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基本完成33项重点改革发展任务;深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调整县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理顺部门职责,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制定出台《宜丰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宜丰县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构建安全生产,党政同责的责任机制。在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框架下,设立13个安全专业委员会,构建“1+13”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宜丰县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结构设置及工作规则》《宜丰县安全生产警示约谈暂行办法》等制度,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全县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调整完善“两委三部”议事机构及办公室职责,建立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应对工作机制。2017年(计划2019年完全退出,提前2年)完成煤矿产能退出任务,13家地方煤矿全部关闭退出,退出产能56万吨。成为全市率先完成煤炭去产能工作的县(市、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十四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十大攻坚战”,推进解决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燃气、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高危行业重点工序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有效降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持续加大打击违法行为力度,切实消除一批安全生产隐患,改善全县安全生产环境。完成23家重点企业风险管控试点(其中非煤矿山8家,危化企业5家,工贸企业10家),安责险参保单位达14家(危化企业5家,非煤矿山9家),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成效明显。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诚信建设,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3.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立了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调整了县减灾委员会组成人员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县减灾委在综合性、复合型灾害应对过程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水文、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协作和灾情会商,强化各有关部门、单位之间的应急联动和资源共享。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灾害监测预警“最后一公里”得到畅通,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响,应急广播全覆盖,乡、村两级灾害信息员设立A、B岗,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组建县应急救援大队,实行专业化、准军事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县应对森林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地质灾害救援和安全生产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稳步推进宜丰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加强乡镇(场)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及行政村(分场、社区)基层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新庄镇等5个乡镇、湾溪村等6个行政村验收合格,县、乡、村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正在进行1处县级应急物资仓库的建设,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

4.应急救援能力持续增强。及时修编有关预案,登记汇总全县各乡镇、相关部门共84个综合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组织开展防汛抢险、森林防灭火、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以及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多部门联合大型应急演练近15次。推动消防救援从“单一扑火救援”到“综合性救援”转变和提升,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为主力军,以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专职消防队、森林消防队为基干力量,以社会救援力量为重要补充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我县社会救援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县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总人数达50余人,是全县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应急基础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积极落实森林专业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有关要求,建立健全森林火灾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完善森林防火预警和防、扑救体系,做到指挥决策信息化、扑救力量专业化、队伍建设现代化,推动建设人员精干、素质过硬、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培训30余次,培训1000余人次;更新队伍救援物资种类达79余个品种、价值约141万元;向各乡镇下发各类救援物资累计340件。推动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加强服务机构的监督评价,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实施安全素养提升计划行动,推动企业员工安全大培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和安全宣传“五进”等主题宣传活动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网络有奖竞赛,全民应急知晓率和参与度全面提升。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冠疫情带来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我县各类安全风险因素不断增多,风险演变趋势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工作和自然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给应急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1.灾害事故风险依然居高不下。我县山洪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多面广,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大多小型山塘水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森林火灾和汛期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全县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小微企业数量占比较高,企业整体安全设施、安全投入、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能力较差,企业“低散乱”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古民居,古建筑和农家乐的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用电不规范、消防设施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县属山区地形,道路多依山逐水而建,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农村公路急弯陡坡等道路隐患点较多。

2.风险防范化解难度日益增加。随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建设项目增加,城市综合体、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大量建设以及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生产安全事故防控压力增大。各种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作用、相互耦合叠加,非典型性、复合型灾害事故几率增加,形成更为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综合性风险及衍生风险越来越严重,对风险防范化解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3.基层基础薄弱的局面未根本改变。安全生产监管网络还有待完善,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基层干部业务知识薄弱以及人员不足不稳的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专业安委会运行还有待加强,部分重点领域双重预防机制等工作推进缓慢,旅游、农房建设等新业态安全监管职责尚待明确。科技信息化手段在风险监测预警、执法监管、指挥决策等方面运用仍然占比较低,运用新科技、新技术推动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亟待加强。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进入高质量绿色发展重要阶段,高水平打造县域治理现代化“重要窗口”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的战略部署,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县域治理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为深入推进我县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应急管理工作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

3.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为应急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县全面推进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的各领域改革,以数字赋能风险防控,将“智治”嵌入风险防控体系,深化风险闭环管控、重大事故防范、问题整改销号,有利于守牢风险底线,为有效降低灾害事故风险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题,以推进县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支撑、社会治理等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具有宜丰特色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格局,为加快推进宜丰绿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筑牢安全底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系统谋划。坚持党对应急管理管理事业的全面统一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安全相统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做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工作,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把握自然灾害形成和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加强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推进重点隐患区域防治工程建设,整合资源,统筹力量,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

坚持科技支撑,精准治理。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先进高端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推进数字赋能,努力实现风险监测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

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统筹发挥各地方、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技术、信用等手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规划目标

1.2035年远景目标

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高水平现代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完备,责任落实、指挥体系、协同机制、职能配置、制度体系、执法监察成熟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精准高效,风险识别、风险研判、监测预报预警、风险管控智能精细,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应急救援效能全面彰显,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抢险救援快速高效,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科学合理;数字应急建设全市引领示范,灾害事故整体智治体系全面形成,应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市内领先;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构建,综合保障能力全方位提升,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公众安全素养大幅提升。

2.“十四五”总体目标

2025年,我县应急管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宜丰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争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先行县。

2  “十四五”时期分类目标预期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0%

约束性

2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零发生

约束性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0%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15%

约束性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

<1%

预期性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7

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0.5‰

预期性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系、组织体系、协同联动机制、责任体系更加合理,法规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80%,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

——灾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风险底数全面摸清,风险治理更加精准,灾害预防和监测预警能力显著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更加全面。灾害事故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事故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2%。

——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县总人口比例达0.4‰。

——应急综合支撑能力全面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产业日趋成熟,人才队伍更加庞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县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应急基础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大幅改善,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配合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乡镇(场)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60%,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政治站位,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格局

1.增强政治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胸怀“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强烈的政治自觉扎扎实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觉把应急管理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来谋划部署和推动落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新的成效

2.加强政治学习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进行学、思、践、悟,真正学深悟透,用准做实,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与实践来提升素质能力、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不断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

3.强化政治担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坚守政治忠诚,保持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不断提升化解风险、守护平安的能力,当好人民群众的“守夜人”。 加快转变观念,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救灾新理念,积极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

(二)优化组织架构,构筑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1.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总结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项综合指挥协调工作,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确保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有机构管、有人员抓。

2.理顺应急管理运行体系推动形成应对事故灾害的应急工作体系,探索形成扁平化组织指挥体系、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体系。积极推动从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加快交通、消防、建筑、林业、自然资源、环境、水利等领域应急资源整合,建立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实现纵向管理指挥通畅有效、横向协调合作迅速有序的网络化应急管理体系。

3.优化责任落实考核体系优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考核机制,全面科学优化考核标准,建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日常考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责任落实监督,充分运用督查、警示、约谈、通报、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打好监管“组合拳”。落实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严格实施“一票否决”,将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事故调查组织、经验教训反馈和整改措施落实评估机制,通过事故反思,及时补足应急管理链条的缺位。

(三)强化责任落实,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1.健全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工作体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核心领导。强化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健全完善分类管理、分工负责工作体制各专项综合指挥协调机构按职责分工抓好事故灾害防范部署、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专业化指挥、工作指导、综合管理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本领域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关系,落实”“责任,层层压实风险防控、会商研判、监测预警、分级响应、协调联动、信息管控、调查评估、善后救助、灾后重建、监督考核等应急管理责任。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责任,消除安全监管和灾害防治盲区和漏洞,形成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条块清晰的责任网。

3.健全完善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工作体制明确县、乡两级应对事故和灾害的事权划分。落实灾区统一指挥救援、防灾减灾、灾害救助等应急处置责任。落实乡镇(场)、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责任。

4.健全完善联合治理、严抓主体工作体制督促企业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落实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的内生机制。持续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督促指导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落实企业安全承诺制度,推动企业向社会和全体员工公开落实主体责任、健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投入、严格风险管控、强化隐患治理等情况。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打击力度,将安全生产违法惩戒作为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黑名单”制度,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安全生产联合惩戒机制。

(四)聚焦风险隐患,形成精细化的防范化解机制

1.全面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健全安全风险辨识评估、风险预警预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社会风险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构建系统规范、管控有力的风险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推动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防范重点工程落实,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分类施策,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2.全面把好源头准入管控关口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严格实施规划、规模、安全条件、人员素质“四个准入”,完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安全准入标准,研究建立招商引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高风险行业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更新,引导安全保障能力低、长期亏损、扭转无望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

3.全面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推进金属与非金属矿山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持续开展露天矿山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淘汰关闭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大力整治液氨、液氯等危险化学品使用环节的安全隐患对全危险化学品罐区及周边配套设施进行检测与风险评估,推进危险废物处理企业处置能力提升改造工程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行为。深化煤气、有色冶金、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深化“九小场所”、人员密集场所、超大城市综合体、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治理,开展电气火灾防范专项治理,强化电气安全“全链条”监管,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整治,持续加大对违规进楼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隧道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高速公路、国省道、城乡接合部、农村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推进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施工安全风险隐患,全面开展危险房屋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以河道上盖区域、在建深基坑、隧洞工程周边区域等高风险区域危险房屋为整治重点,依法查处违法建设、非法违改建改用行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落实闭环整治措施。强化城市排水、燃气等设施安全巡查维护,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开展“平安船舶、平安渔业、平安旅游”创建行动。开展危爆物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农机、电力、旅游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4.提高风险辨识评估。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聚焦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城市内涝等重点领域,科学划定自然灾害风险类型、等级和区域,绘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五色图”,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普查数据应用,推进灾害风险精准治理,到2022年完成县域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绘制。完善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绘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一图、一牌、三清单”,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完善落实重大风险排查日志制度、重大隐患报告制度、隐患动态销号制度,实现各类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

5.全面推进城乡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辨识评估,对重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较高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强化系统性安全防范制度措施落实,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投入,排查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全面提高乡村安全保障水平。

6.全面推进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加强季节性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分析研判,超前采取预警预防措施,全力做好暑期、汛期、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和重大活动安全防范工作。严格应急值班备勤,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遇有突发事件及时上报、高效处置,确保安全稳定。

(五)坚持科技引领,打造高效的科技保障支撑体系

1.加快指挥平台建设。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发挥远程指挥作业,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灾害事故信息获取能力。发挥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构建应急指挥中心与事故现场全数据传输链路,形成贯通全县的事故灾害应急指挥网络,提升远程协同会商决策能力,实现指挥高效、救援快速。

2.推进感知网络建设。利用智能传感、射频识别、视频图像等感知技术,采集汇聚包括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以及地震、地质、水旱和气象等自然灾害的感知数据,推动相关部门已有系统的城市安全感知数据接入。

3.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推广使用应急管理部和江西省应急管理厅建设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乡安全等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综合监测、智能评估、精准预警和趋势预测。根据宜丰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进一步优化监测预警系统。

4.推进监管智能升级。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各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及时完善基础信息和事项清单,不断提高监管执法和服务企业水平。

5.加强先进装备配备。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应急救援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指挥等工作提供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保障。

(六)强化应急救援,提高事故灾害高效处置能力

1.完善事故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全县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指引,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推动实现政府、部门、企业预案有效衔接。建立综合应急预案与各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评估系统,确保应急预案专业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加强各部门应急预案备案前可行性评估,强化应急预案演练过程管理,重点推行“双盲”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

2.加强应急救援响应指挥。规范应急状态下的专项指挥部设置,完善应急指挥、应急响应等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立健全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理顺信息报告体制机制,提升第一时间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能力。健全专业安全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风险会商、防控协同等制度。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统筹协调应急力量应急处置。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3.提升应急协同作战能力。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灾情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强化事故、灾害、灾情全过程管理。完善事故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论正确引导,确保公众知情权。

4.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健全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围绕尽快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高效有序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工农业生产自救等工作。重大灾情发生后,组织开展复盘评估,进一步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健全灾情统计核查和报送制度,加强灾害信息员日常管理和培训,做好灾情统计。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政策,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捐赠的救灾款物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的指导。

5.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立足打造“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大统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支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乡镇应急力量和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筑牢安全稳定的人民防线。出台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政策,加大政府推动、引导、支持力度,培育应急志愿者服务组织,完善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和伤亡抚恤政策。

(七)注重专业提升,促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1.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及党校培训的重要课程。分级分批组织应急管理干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轮训,深入开展典型事故案例剖析,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深入讲、一线工作者互动讲,分级分批组织开展学习。充分利用各类应急管理网络平台,实时更新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安全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定时推送最新专题报道、学习访谈等内容,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和防范化解能力。

2.强化业务能力建设全面强化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进一步充实应急管理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应急管理队伍。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以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进应急管理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执法人员能力提升、考核培训、轮岗交流、待遇提升、巡察检查、现场执法等各项机制。严格做好人才招录工作,着重引进具有相应学科背景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逐步实现监管执法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推行“远程监管”“线下执法”等“互联网+监管”模式,整合优化执法资源,推进执法信息共享。坚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组织专家组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实行远程“会诊”与上门服务相结合,帮助企业解决应急管理相关难题。

3.推进依法治理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加强执法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执法监督和案卷评查,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综合运用联动执法、失信惩戒、公开曝光等有效手段,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加大对应急管理领域各环节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八)夯实基层基础,筑牢安全发展生命线

1.加强基层应急机构建设。推进乡镇(场)应急管理机构精细化改革,在人员编制、组织架构、职能划转上进一步优化,形成上下衔接,左右畅通的应急管理架构。理顺县、乡两级应急管理体制,扎实开展以“六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场)应急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以 “三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打通“神经末梢”。

2.加强应急管理专业能力培训。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机制。对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委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集中轮训。强化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常态化开展应急指挥演练、方案论证和实际情况处置复盘等岗位练兵,提升应急指挥能力,规范监测预警、情报分析、报告建议、应对处置等工作流程,提升灾害事故应对能力。分类分级开展针对性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县乡村三级防汛责任人、基层一线干部的防汛抗旱知识培训。加强网格员培训,提高问题风险排查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

3.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建设。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不断拓宽安全文化推广传播渠道。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的应急教育体验场馆和安全文化走廊,不断拓宽宣传推广渠道。鼓励创作和传播安全公益作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活动,提升全民安全、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4.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政府安全监管、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导向,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在我县从业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第三方机构,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的作用。

5.优化安全发展营商环境。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安全是最好的营商保障”的发展理念。依托“互联网+行政审批”信息化,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网上审批,实现行政审批事项“零上门”服务。坚持“服务+监管”工作理念,在坚守法律刚性的前提下,建立弹性执法机制,采取事前提醒、建议、辅导、告诫、示范以及其他非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实施行政指导。推行“清单+指引”安全服务,为辖区生产经营单位量身定做安全巡查清单,帮助企业认清辨识重大风险隐患,指导企业开展隐患治理与风险防控,优化生产经营环境。

四、重点工程

(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普查,建立健全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灾害事故风险区划,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本次普查涉及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普查覆盖全县,普查对象包括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各乡镇(场),村委会和居委会,重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部分居民等。普查内容包括主要自然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和环境等承灾体调查与评估,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等。2021年至2022年统筹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全县普查成果。

(二)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网络,配足配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整合组建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整合组建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建立应急突击队,提升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突工作的能力。健全覆盖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强化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和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有效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1.基层专业管理队伍建设:采取政府雇员、购买服务等方式,乡镇应急管理站专职从事安全生产监管人员配置率达到100%。

2.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在各重点乡镇建立一支乡镇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并根据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抢险救灾物资。

3.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建设:各村(社区)建立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及应急突击队,村(社区)应急装备及物资标准化配备率达100%。

4.完善灾害信息报送体系: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乡、村两级灾害信息员设立A、B岗,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

(三)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按照防灾与救灾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要求,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补齐业务短板,围绕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构建业务全面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为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灾难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全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科学施救水平为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提供技术保障。

1.打造应急指挥中心场所,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建成集值班值守、信息接报、综合信息汇总、辅助决策、协同会商、指挥调度、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用应急指挥场所,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为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2.构建应急通信保障设备,加强救援现场应急通信能力。立足服务实战,建设现场图传设备,加强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采集和应急通信保障,确保关键时刻应急装备拿得出、用得上、起作用,满足战时应急、平时服务、应急联动的总体需求,加强救援现场应急通信能力。

3.搭建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调度与处置效率。视频会议系统是开展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实现异地会商,综合实现语音通信、视频传输和图像显示等功能,便于信息的交流以及各项指挥调度工作的开展,提高会商、分析、协调、处理等工作的效率。

(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库和储备点建设,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全面提升应急综合保障能力。

1.宜丰县专业森林消防大队营房建设:包括办公区、生活区、训练区、食堂等,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

2.宜丰县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库建设:面积约为700平方米,用于储备森林防火、防汛救灾类物资。

3.停车场和内部道路建设:建设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停车场,提供50个以上停车位。

    4.建设赣中南赣东北森林防火通信系统项目:用于森林火灾火场指挥和应急通信,其中包含1个县级融合指挥调度台、1个短波应急基站和1部卫星电话。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负总责,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和主要任务,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重点工程,建立应急管理目标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县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牵头,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积极争取省级、市级财政资金支持,保障本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积极引入应急管理高层次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加快培养应急管理亟需的专业人才,积极发展安全生产职业技术教育,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研究制定支持应急动员、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治理、应急科技创新和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资金及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土地供应、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三)加强协调衔接

建立健全规划协调衔接机制,强化规划对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应急管理规划之间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效衔接,统筹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等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各类风险点、危险源、重点目标、避灾安置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县安委办、县减灾办、县应急管理局在2023年底和2025年底统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对策措施并向县政府报告。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