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访问量:

关联稿件:

(2021年3月11日宜丰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宜丰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

2021年3月

目  录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

第一节发展基础1

第二节发展环境9

第三节总体要求10

第四节基本原则11

第五节发展目标12

第二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18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18

第二节实施人才强县战略20

第三节强化创新体系建设21

第三章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3

第一节聚焦聚力首位产业23

第二节发展壮大主攻产业24

第三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6

第四节优化升级传统产业28

第五节创新发展工业园区29

第四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32

第一节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32

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35

第三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37

第四节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37

第五章全域旅游为引领,推动现代服务业新发展39

第一节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9

第二节推动生产性服务延伸43

第三节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44

第六章聚焦中心城区建设,塑造城乡融合新格局47

第一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47

第二节完善县城功能定位47

第三节提升城市生活品质48

第四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50

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基础支撑新能力52

第一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52

第二节构建综合交通网络53

第三节完善水利保障体系55

第四节提升能源供给能力56

第八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优势58

第一节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8

第二节开辟生态价值转化路径59

第三节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60

第九章提振内需扩大开放,构建内外双循环新格局62

第一节提振内需助推经济发展62

第二节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水平63

第十章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65

第一节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65

第二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66

第三节稳步实施健康宜丰建设68

第四节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70

第五节有效提高就业创业质量73

第六节扎实推进“文化强县”建设74

第十一章持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75

第一节提升政府治理效能75

第二节持续推进企业改革发展76

第三节促进营商环境优化77

第十二章健全社会治理,共建现代化治理新格局78

第一节全面推进法治宜丰建设78

第二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宜丰79

第三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80

第十三章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聚力同心共绘新蓝图82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82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83

第三节努力形成规划实施合力83

《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宜丰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纲要重点对“十四五”期间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并展望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纲要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主要阐明县委、县政府战略意图,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类规划、制定政策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对宜丰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期,是我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也是我县在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宜春市开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新步伐上“勇争先”的关键期与攻坚期。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大美生态、科技文明”新宜丰,坚持谋大事、抓落实、促发展、聚民心、求实效,克难攻坚、务实创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发展成果喜人,“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将如期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十三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幅连年超全市平均水平,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4.55亿元,年均增长7%;人均生产总值达54595元,年均增长9.75%。经济总量超过600亿元,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98.8亿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12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8%。人均GDP历年在全省100个县(市、区)中居前列,2019年人均GDP在全省居31位,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旺县、和谐兴县“四大战略”扎实推进生态“3+1”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圆满承办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获评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绿色产业成效明显,全县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十三五”期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8家,规上工业增加值由65.7亿元增加到135.5亿元。大引强活力彰显,齐劲新材料、永兴新能源、中凯电子、昊方铝业、春兴新能源等一批“5020”项目落户园区,成功引进天宝古城、禅竹两园潭山天沐温泉等个文旅项目。产业融合特色凸显,“禅风竹韵·乐享宜丰品牌进一步打响,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优势突显,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健身、乡村民宿、森林康养、健康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文明享誉全国。全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总结新经验、创新新模式,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成为全国首个大熊猫重引入地,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首批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最美县域、中国田园美邑、中华蜜蜂之乡、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省、享誉全国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以精致美丽县城为目标,围绕文明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智慧城市五城同建”,扎实推进“城市三修”,城镇化率达55%。城市品质大力提升,重点围绕县城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环境保护、市场监管进行整治,对南屏公园及“一河两岸”进行提质改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按照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要求,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市场化运行,入选“全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五高一铁”交通格局全面形成,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在全市县(市、区)率先实现5G开通且连续覆盖。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宜丰乡村振兴新模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绿色、有机、生态、富硒特色,助力农业提质增效,荣获“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华蜜蜂之乡”等称号。秀美乡村创建有力,入选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建设县,成功打造了七彩炎岭、醉美平溪等省5A级乡村旅游点1个、省4A级乡村旅游点2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3个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凝心聚力提升脱贫质量,精准靶向脱贫,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全覆盖,安居扶贫、饮水安全保障工程精准落实。全力实施“两业扶贫”,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精准发力,实现了5个省级、2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升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全县有就业能力贫困人口就业率达90%以上,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跑好了脱贫攻坚“最后冲刺”。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民生工程保障有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文体事业更加繁荣,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购物、休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城乡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率逐渐提高,达到96%以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整体大幅提升。良头及北门水厂取水改迁、二中教学楼县第二幼儿园、县中医院北门保障性住房工程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改革创新成果丰硕。深化“放管服”体制改革,“五型”政府建设有力,“四最”营商环境活力持续释放,生态警察中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全国首创“网格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入选2020年度中国改革50个典型案例,创新棚改“房票”制度,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统筹推进党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宜丰改革发展已站在新历史起点上,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充分证明了省委“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符合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市委“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与“优环境、促发展”大讨论活动契合宜春实际,充分展示了宜丰人民忠诚执着、奋发有为、勤劳智慧的优良品质风貌。站在新起点、着眼新阶段,我们要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类别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十三五”累计或年均增长(%)

属性

预期值

规划目标

预期值

规划目标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5.65

154.55

162

7

10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16.8

20.01

28.3

3.56

11

预期性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4.42


169

13.4

1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66

37.12

30.4

10.5

11.5

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

2.28

2.59

3

3.4

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585

0.8299

1

8.2

12

预期性

转型升级

三产比例(%)

20.53:49.98:29.49

15.6:

44.7:39.7

17:

51:

32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投入强度(%)

0.5

1.82

1.5

0.2

0.2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8.58


55


1.28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0



预期性

社会民生

全县总人口(万人)

29.99

29.66

31.36

-0.22

0.873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326

36213

39870

7.4

9.5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72

17990

19450

8.3

10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0.28


<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5322


[1.95]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1.3

81

97

2.6

1.7

预期性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100

100

100

100

100

约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1.6

11.5

16

0.3

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0.88



约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200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态文明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0.1615

2.3447

上级下达指标

1.052

1.0524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222.4

155.4

上级下达指标

-30

-6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降低(%)

3.21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70.26


70.5


[0.24]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787


850


[8.0]

约束性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比重(%)

93.33

100

98.46

2015年无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

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

2015年无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79.57

85

88

5

8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处理率(%)

100

100

100

0

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吨):

COD(吨)

5275.6

5017.18

5090.95

-4.9

-3.5

约束性

氨氮(吨)

710.38

675.54

680.54

-4.9

-4.2

二氧化硫(吨)

3100

2900

3050

-6.44

-1.61

氮氧化物(吨)

2140

1940

1940

-9.35

-9.35

第二节发展环境

展望“十四五”,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相互交融的复杂形势,我县未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从发展的机遇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为我县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明显加快,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我县重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回归制造业、强化创新引领成为新主流,为我县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了新空间。国家实行了更为精准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大力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我县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供了政策机遇。生态“3+1”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旅产业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战略期,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出台、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及宜春加快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加之“十四五”江西交通强省战略、做大做强大南昌都市圈等重要部署,我县迈入了综合实力跨越期、产业优化转型期、人民需求提质期、县域竞争加速期“四期叠加”阶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求,为我县新时代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面临的挑战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而深远,与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叠加,将给我县稳定经济增长、推进对外开放带来较为明显的冲击和影响。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在聚集项目、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方面,我县与宜春先进县(市、区)相比处相对劣势。发展不足仍是最大矛盾、质量不高仍是最大压力、创新不强仍是最大掣肘、营销不仍是最大瓶颈、支撑不仍是最大顽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考验,承载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新常态下相关风险隐患内外交织、相互共振,民生领域短板日益凸显,一些重点领域风险加速暴露的可能性较大,亟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将处于综合实力跨越、产业优化转型、人民需求提质、县域竞争加速的关键期。面对充满重大战略机遇和诸多严峻挑战的转型时代,全县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认清形势、研判走势、把握大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将“变”的挑战转为“进”的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创宜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市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补齐短板弱项,统筹城乡协调,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高效服务,坚定不移推进发展转型、结构优化、绿色崛起、全民共享,推动形成具有宜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治理体系。构建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主攻产业,富硒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大健康”等产业的“1+2+N”绿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领先县、改革探索示范县、文明精致幸福城,构筑文明宜丰、精致宜丰、幸福宜丰,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描绘好新时代宜丰改革发展新画卷。

第四节基本原则

“十四五”期间,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好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南昌都市圈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机遇,推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谋划。始终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五节发展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宜丰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全县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文明宜丰、精致宜丰、幸福宜丰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法治宜丰、平安宜丰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省、市前列;社会和谐有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中心城区美起来,让镇乡村富起来,让宜丰强起来,为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县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站位大局,把握大势,抢抓机遇,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进入“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位置前移。

——产业发展持续发力。以产业融合创新为纽带,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新能源、绿色产业、生态+、富硒+、大数据等,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三者有机融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投资消费关系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新动能充分释放。

——文旅品牌逐渐奏响。文化底蕴和文化旅游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基本建成全域旅游格局,唱响“禅风竹韵·乐享宜丰”品牌,擦亮“观光休闲乡村游”“禅修养生游”“古村文化游”“熊猫野趣游”“森林康养游”五张名片,力争年均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新突破。

——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空气质量等各项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任务,绿色发展水平位居省、市前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达到全省一流。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稳健实施,按照“南扩北控东联西优”城市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智慧城市初具雏形,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健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五型政府”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平安宜丰”“法治宜丰”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明显提升,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专栏二 “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累积或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4.55

251

7.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

20.01

26.8

6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8.80


8.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12

57.11

9

预期性

出口总额(亿美元)

2.59

4.33

10.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8299

1.18

7

预期性

引进省外资金(亿元)

49.99

73.43

8

预期性

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90.82

600

15

预期性

首位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56.4

390

20

预期性

转型升级

三产比例(%)

15.6:

44.7:

39.7

12.6:

41.4:

46

预期性

规模上服务企业企业营业收入(亿元)

3.25

5.23

10


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亿元)

1.12

25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9.70

46

0.23

预期性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1.82

2.43

0.15

预期性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7

预期性

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2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80.60

90

2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60.2

62.7

2.5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1

64


预期性

民生福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6213

50790

7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790

27372

9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0.15

0.104


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0.7]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73

79.5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1

89.5

1.7

预期性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40

45

2.5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个)

2.27

4

15

预期性

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

92

100

1.7

预期性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

0.07

0.3

66

预期性

秀美乡村示范点(个)

53

113

10

预期性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24.5

25.5

4

预期性

生态文明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0.03408

待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155.4

-30

-6

约束性


万元GDP能耗降低(%)

[18.3]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2.25]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1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71.90

71.90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076

1100

2.23

约束性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比重(%)

100

待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

待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县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均值(ug/ m3

24

待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COD

待上级认定

待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为五年累计提高或下降数。

第二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坚持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源头和根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创新道路,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打造产业创新优势、人才引领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好创新型城市并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一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聚焦产业创新链关键环节和短板,把人、财、物等更多创新资源向科技创新一线倾斜,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力争在产业发展技术引领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实用型创新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持续加大科学研发投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绩效奖励、股权激励、创新券等多种形式政策引领,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创新主体协同发力。加强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培育科技企业成长梯队,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积极争取科技项目,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进“科贷通”融资渠道建设,进一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引导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技术、创新人才的投入,提升企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完善企业成长链条。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科技合作,融入“双创”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谋划搭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加强企业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优势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以技术群体性突破促进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紧扣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宜春微晶玻璃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吸收转化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推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专栏三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1.鼓励汇能电器、春兴能源等相关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实质性合作联盟,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组建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建设集微晶材料、建筑陶瓷和储能系统研发平台于一身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研发平台。

3.培育组建铅循环利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齐劲公司为载体,建立铅循环利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省相关区域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积极创建省级创新平台。

4.规划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以标准厂房为孵化器空间基地,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5.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十四五”期末,全县研究与开发(R&D)经费投入4.23亿R&D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2.43%,增长率在全市排名靠前

6.支持奥巴玛陶瓷、金佛陶瓷、金阳陶瓷、精隆陶瓷等企业提升改造工程。2025年,全县建陶企业提升改造比例达到80%。

7.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全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申报工作,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

第二节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入实施人才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和创业热土。

加大引才育才力度。完善党员干部梯队培养规划,建立高端智囊团、人才库。坚持引资引智相结合,加大与研发团队、高层次人才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抓好省“双千计划”、市“双百计划”、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工程平台建设,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和在外创业人士联谊交流等制度,引导宜商回归投资创业,引导在外人才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新创业。实施人才技能提升工程,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定向和岗位培训及适用技术培训,使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和智能复合型转变。

全面优化引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柔性引才策略和“归巢工程”计划,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打通人才服务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设立人才发展和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引才育才,在创业资助、子女入学、医疗保障、房屋购置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落实人才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障以及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专栏四人才强县重点工程

1.人才引进工程。到2025年,重点引进培养省“双千计划”和“百千万”等省级人才10名以上,引进培养市“双百计划”人才10名以上,建成专家工作站、博士创业基地、新型研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人才创新创业平台10个。

2.人才培训工程。2025年,建成5800平方米的农民工实训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标准化的技术示范,技能培训和实训场所,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0000名以上。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中职院校10000平方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人才安居工程。2025年,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8万平方米。

第三节强化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优化创新资源布局、聚集创新要素,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提高创新整体效能,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机制,构建以产业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创业潜力、创造动力,不断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完善产业创新格局。全面推进产业协同创新,优化创新布局,大力实施工业技改、农业品质、旅游特色创新提升三大工程,走出一条工业产业提质扩容、现代农业精品纷呈、全域旅游特色分明的发展之路,建设产业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着力创建省级创新县。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争取“十四五”期间在一二三产各建立1-2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园区产业发展载体,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等生产性、服务性平台。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奖励、持股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重点构建面向应用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与金融精准融合。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第三章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主攻、强攻工业不动摇,以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园区示范引领,构建“1+2+N”绿色产业体系。以新能源电池为首位产业,主攻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鞋革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夯实园区平台,加速创新驱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打造绿色发展领先县。

第一节 聚焦聚力首位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创新驱动能力强、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税源型、龙头型、基地型、“链主”型项目,补链条、聚集群、促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艺升级、功能升级、产品升级、产业链条升级,提升产业辐射带动力和贡献率,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力争在“十四五”时期首位产业集聚度达6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0亿元。

壮大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传统储能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实现传统储能向新能源转型升级。以汇能电器、春兴新能源为龙头,加强与天能、超威、科士达、旭派、南都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推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延链、补链、壮链的同时,以齐劲新材料为载体实现循环利用,形成闭环式产业链条,加速形成生产-利用-回收的绿色循环生产体系,壮大产业集群。以永兴新能源为龙头发展锂电池新能源,扶持永诚锂业、江特矿业等企业的采选和碳酸锂生产项目,支持扩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规模,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应用等领域加大项目引进,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建成国家级绿色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持续打好“产业招商升级战”,紧盯国内500强、央企、行业龙头等企业,全力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核心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确保每年“5020”项目不少于2个,努力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型企业支撑、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跟进项目招引格局。

专栏首位产业重点项目

1.江西春兴储能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新能源动力电池,一期建设在2025年底前实现达产达标。

2.支持江西齐劲新材料有限公司铅循环利用项目

3.推进江西永兴特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建设,达到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能力,形成采选、碳酸锂加工产业链条,重点引进正极、负极材料、锂电池生产以及电动汽车应用等相关企业。支持宜福通储能锂电池、3C锂电池生产项目。支持坤晖实业年选60万吨含锂瓷石矿高效综合利用扩建项目。

4.鼓励汇能电器、亚泰电器、振盟新能源等企业与天能、超威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通过靠大联强、技术提升、产品提质、品牌培育,实现制造过程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

第二节 发展壮大主攻产业

继续夯实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加大百岁山、鼎盛新材料、昊方铝业、金刚玻璃、筠剑竹业等企业培育升级力度,延伸装配式建筑材料、新型玻璃建材、竹质新材料、食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链,推动主导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打造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以鼎盛新材料为龙头,建设武汉理工大学-宜春微晶玻璃研究中心,定向培育、孵化、招揽、集聚微晶材料上下游企业,完善绿色建材产业链。加快推进广东金刚玻璃、广东住方科技等重大项目落地,积极推动传统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装饰全产业链,打造省级建材产业基地。以筠剑竹业(竹产业科创园)为重点,顺应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以竹代钢的城建导向,以全球性限伐、禁塑为契机,加快“以竹胜木、以竹代钢、以竹代塑”步伐,大力发展竹板材、竹新材料产业,努力创建竹资源利用新技术集成区和国家级竹新材料产业园。

建成省级绿色食品饮料生产基地。紧扣打造全国优质矿泉水产业集群县目标,以百岁山为龙头,加快推动百岁山三期项目落地,重点瞄准娃哈哈、康师傅、加多宝等全国食品百强企业开展招商,推动百岁山矿泉水等企业生产向啤酒、果酒、软饮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延伸,促进啤酒、果酒、竹汁饮料、保健饮品等研发生产,打响“宜丰矿泉水”品牌。依托竹笋、猕猴桃、高产油茶、豆腐乳等特色,从低端食品产业向二、三产业结合的旅游休闲食品延伸,引进保健酒、竹酒、竹饮料、笋罐头等开发项目。着力引进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竹香飘飘”“黄岗味道”“佐饭歌辣椒酱”系列旅游休闲食品,创建绿色食品品牌,做大做优绿色食品饮料

专栏产业重点项目

(一)绿色建材产业

1.推进广东金刚玻璃科技公司硼硅特种玻璃项目落地,建成高科技特种玻璃研发、设计、生产体系。

2.支持江西昊方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新型铝合金材料扩产增容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全面达产达标。

3.加快推进筠剑竹业(竹产业科创园)项目建设,使之成为赣西北竹建筑装饰暨创意家装产业基地,努力创建竹资源利用新技术集成区和国家级竹新材料产业园

4.推进鼎盛新材料(二期)年产700万平方米建筑微晶材料项目建设。

(二)绿色食品饮料产业

1.推动江西百岁山食品有限公司花桥三期高档矿泉水项目落地,做优“百岁山”“景田”“三露”矿泉水,支持企业向果酒、软饮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延伸

2.做大“黄岗味道”“宾顺豆腐乳”“佐饭歌辣椒酱”,鼓励支持宜丰名特优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

3.做大油茶精深加工,引进精深加工重点企业。

第三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加快融入万亿级京九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带建设,突出产业链招商,优选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科技型制造业项目落地。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式发展,聚焦数字经济等细分领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培育未来发展新引擎,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百亿园区。以储能电子智慧产业园为载体,承载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产业转移,培育新增长极。围绕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通信设备、数字音频等核心领域重点攻坚,积极布局智能制造、智能打印、智慧照明、车载智能试听等智能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全产业发展。用好标准厂房等政策工具,加大消费类电子信息产业的项目招引和产业配套,持续壮大产业链,力争培育成百亿产业,建设省级数字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新“园中园”管理模式,打造富有宜丰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百亿园区。

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紧盯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在线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和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和5G产业发展,依托智汇城数字经济项目,以标准厂房二期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平台,建设涵盖支付技术研发和运营精准数据分析、转化、应用的新型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平台。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延链强链项目,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5G、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等数字经济企业,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力争到2025年,大数据企业达800家、产业规模突破40亿元。

促进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和深化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鼓励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广运用智能装备、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软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数据化方向发展。拓展工业集聚区功能,积极发展科教文娱医等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工业园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专栏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一)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智汇城产业园建设,以标准厂房为载体,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含计算机、电子元器件、新型量子器件、通讯设备、智能终端、LED光电、软件开发)。重点加快宜春市华津电子科技年产4.5亿件电子产品建设项目、江西博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万台智能数码产品、宜丰新众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套智能配件(电源、充电器及警用设备蓝牙)、宜春市亨辉达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套显示屏背光源及AI智能设备、江西君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台(套)电脑通信产品、江西鸣谦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讯设备及周边电子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江西尼罗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50万片LED显示屏生产、江西仁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颗摄像头模组项目建设

(二)数字经济

1.建江西省九源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同安9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可追溯平台。

2.建设宜丰县鲁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鲁盛富硒蔬菜产业园物联网。

3.按照“1+N”建设养老服务信息总平台和乡镇场分平台,实时对接线下养老服务,加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探索志愿服务记录县内通存通兑,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

4.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建设包括防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和旱情监测系统建设。

5.完善宜丰县大熊猫科技馆建设,打造集熊猫科普、熊猫文化、宜丰生态多样性与宜丰竹文化为一体的IP。

6.鼓励江西鑫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互联网企业发展壮大,到2025年,规上互联网企业达到10家。

第四节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实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程,提高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大力引进节能环保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建筑陶瓷产业。以奥巴玛陶瓷、金佛陶瓷、金阳陶瓷、精隆陶瓷等为重点,强化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攻关,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自动控制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着力提高智能智造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

鞋革服装产业。以鹰美制衣、中杰鞋业为重点,以差异化、高端化、个性化为方向,促进“互联网+”鞋革服装工艺全流程的深度融合,持续增强精品制造和柔性生产能力,推动鞋革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第五节创新发展工业园区

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抓住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契机,调整优化园区用地和产业布局,提高园区土地效能,加大园区改革创新力度,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力争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四园”工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数字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应用为发展目标,围绕新目标、新要求,进一步“优环境、促发展”,营造“亲商、安商”良好氛围。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做强做大工投公司,加快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打造成为服务一流、平台完善、产业集聚、改革创新、产城融合的“效益园区、生态园区、数字园区、创新园区”。

加强综合配套功能。优化园区平台,加强园区整体规划和功能配套,抓好“园中村”治理,稳步推行“工业园+主题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依托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综合体项目,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打造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持续推进智慧环保监控平台、智慧安全监控平台、企业综合服务智慧中心建设。实施工业5G+智慧工厂示范项目,推广智能制造,大力实施“数字化车间”。构建“一站式”园区管理服务模式,加大“满园扩园”行动和推进园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

加大园区改革创新。策应全市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不断优化园区体制机制,坚持把最大的权限授予园区、最优的政策集于园区、最强的力量配给园区,完善工业园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大力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改革工作,实现“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高效运行。发挥工投公司新动力引擎作用,推进标准厂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突出创新驱动,加强与名校名院名家的合作。坚持“亩产论英雄”,加快园区“腾笼换鸟”和清理闲置低效土地力度,加快低效企业改造提升,综合实施精准帮扶、改造提升、限期整改、要素倒逼、整合重组等措施,加大对企业依法依规实施企业差别化用地、用能及转贷资金、财政奖励等政策。

专栏工业园区提升工程

1.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2022年前建成标准厂房15万㎡,2025年建设标准厂房100万㎡。

2.推动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加快一期人才公寓、医院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推动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项目建设,建成集综合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休闲居住区、生态工业区、保税与口岸区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打通交通瓶颈,建成工业园至火车站公路。

4.加快推动工业园区年处理规模为40000立方/年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项目建设。

5.加快完善布置园区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网络、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围绕打造江西新时代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五美”乡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基地、赣西北富硒产业转型升级高地、乐享宜丰康养旅居福地,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宜丰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加快现代农业提质升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扎实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培育壮大有机大米、油茶、果蔬、蜂蜜等特色产业,推动“两带五区”产业布局加速形成。以傲农生物为龙头,抓好生猪稳产保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补短板、强弱项、延产业链为抓手,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项目,重点扶持九源丰农业、鲁盛农业、正宜农业和秋禾米业做大做强。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和返乡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鼓励发展特色化、专业型种养大户和示范型适度规模家庭农场。

专栏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一)粮食安全工程

1.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2021年建设高标准农田0.5万亩,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

2.保证粮食市场应急供应。改扩建石市、花桥、新庄、清水桥粮食物资应急储备仓库,新增库容6.5万吨。

3.建立现代粮油加工体系。到2025年,全县粮油加工业总量达到5万吨,全县创省“著名商标”等品牌2-3个,力争实现“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4.宜丰县粮食物流产业园。新建仓库库容12.5万吨,物流储备中转库库容5万吨,新建日(班)加工稻谷300吨。

(二)农业产业项目

1.发挥院士工作站引领作用,做大宜丰县鲁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富硒蔬菜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2.支持江西省九源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九岭田园生态农庄项目,建设有机水稻、水产养殖基地、特色田园休闲小镇等。

3.支持宜丰傲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猪养殖综合立体开发项目,建设母猪自繁自养场、猪饲料生产、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

4.支持正宜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特色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生物有机肥厂及特色田园休闲小镇。

5.支持江西肆博业态发展有限公司、宜丰欣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宜丰四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培育、加工项目建设。

6.支持江西豆品坊山茶油有限公司油茶精深加工项目。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围绕“做大富硒绿色有机产业、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响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富硒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坚持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着力建设富硒水稻、富硒油茶、富硒中药材、富硒果蔬、富硒竹笋、富硒蜂蜜等六大特色产业。强化农产品绿色导向和质量安全监管,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字招牌,努力建立“区域公共品牌+单一产业品牌+企业专属品牌”品牌体系,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知名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富硒农业工程

1.富硒水稻。以突出优良品种、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富硒大米,力争到2025年,以新庄、澄塘、芳溪、石市、花桥为重点发展优质富硒水稻基地15万亩。

2.富硒油茶。完善富硒油茶种植、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强化品牌培育,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以石市、新庄、澄塘、棠浦、车上为重点发展富硒油茶基地5万亩。

3.富硒中药材。以葛根、黄柏、粉防己、金樱子为重点,在棠浦镇、澄塘镇、天宝乡、芳溪镇、石市镇,建设富硒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设富硒中药材基地2万亩。

4.富硒果蔬。以猕猴桃、杨梅、脐橙、脚板薯、毛豆、茄子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龙头培育、品牌创建、旅游融合,加强果蔬种植管理,提高产品加工技术含量、工艺水平和附加值。以芳溪、石市、桥西、新昌、澄塘、天宝、潭山等乡镇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建设富绿色有机富硒果蔬基地6万亩。

5.富硒竹笋。以车上林场、黄岗镇、双峰林场建设富硒竹笋基地,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基地,到2025年,建设富硒有机竹笋基地10万亩,培育产值5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2家。

6.富硒蜂蜜。在黄岗镇、车上林场、双峰林场、潭山镇等区域建设富硒蜂蜜生产基地。力争至2025年,发展富硒生态蜂蜜养殖8万群。

第二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加强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保护自然山水生态格局,落实河(湖)长制,抓好宜丰河流域治理和湿地保护,扎实推进林长制,实施国土绿化工程,狠抓“四化”造林建设。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五大专项(村庄整治建设、农户庭院整治、美丽宜居创建、长效管护、美丽乡村+活力乡村)提升行动,围绕“一圈五线”,连点成线、由线及面整体推进秀美乡村建设,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活污水等治理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农村殡改、厕改。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实施乡村教育质量、健康乡村、农村养老等乡村公共服务提升计划,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广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

专栏十一美乡村重点工程

1.围绕“一圈五线”布局,推进秀美乡村全域化建设,到2025年,全县秀美乡村示范点达到420个。

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站20个,提升150个村容村貌建设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第三方治理全覆盖。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建设项目。2025年,完成重点区域范围内546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覆盖约7.78万人;重点区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不低于75%。

4.实施宜丰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及配套工程。

5.新农村建设项目。完成25户以上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25户以下新农村建设。

6.加快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完成农村户用水冲厕改造任务,大力开展水冲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建设,实现水冲式卫生厕所全覆盖,按照乡政府所在地和集中居住1000人以上合理布局农村公厕。

加强城乡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村级文化设施,推进文化下乡,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扶持民间艺术项目。保护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积极探索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形式,建立农耕文化传承各类展馆,推进农耕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特色民居、农业遗迹等保护,挖掘乡村非遗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一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两个县级传习所。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畅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大力造就各类乡土人才,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构建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为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制度体系框架,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人等。到2025 年,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000 人以上,认定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45%以上,每个村庄实现创业致富带头人 1 个人以上,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6000 人以上。

第三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找准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落实好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措施。重点突出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落实产业、就业、教育、金融等政策,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要求,坚持“一乡一品、一产一策”,每个乡镇选准1-2个优势产业,每个村培育1个以上新产业项目,形成一个特色主导产品、建成一个增收致富项目,实现产业规模化、就业多样化、群众增收常态化,确保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安居乐业。加强社会保障兜底解困,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接续实现长效稳定脱贫、防止返贫致贫、促进发展致富。

第四节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和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涵养文明乡风,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引导村民讲道德、守道德。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坚决遏制特大安全事故。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稳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证发放工作,稳妥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严格“一户一宅”制度。壮大集体经济,鼓励社会资本以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综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盘活的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乡村电商、文化创意、养老托幼等产业。

第五章全域旅游为引领,推动现代服务业新发展

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引领,强化文旅、农旅等多领域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

第一节 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速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主攻旅游服务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旅游+”“+旅游”工程,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立足禅意、生态、古村、熊猫四大优势资源,擦亮“观光休闲乡村游”“禅修养生游”“古村文化游”“熊猫野趣游”“森林康养游”五张名片,加快天宝古城、禅竹两园、潭山天沐温泉等项目建设,丰富拓展九天、洞山、黄檗山以及各乡村旅游点的景区业态,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配套服务升级,将天宝潭山黄岗山双峰板块打造成区域乡村旅游、休闲度假首选地、“网红打卡地”,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培育数字文化旅游新业态。利用全媒体宣传、节庆营销等方式,发展定制消费、网红消费、夜游消费、体验消费等营销模式,进一步唱响“禅风竹韵·乐享宜丰”品牌,将宜丰打造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旅游强县、全省旅游示范县,成为武汉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休闲颐养后花园。

专栏十二全域旅游重点项目

1.加大天宝古城旅游开发力度,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游步道、古城文化饮食一条街,提升改造古城、洞山风景区及茜槽休闲农业体验园等。实施潭山天沐温泉综合开发项目,完善古树长廊景区以及景区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配套建设禅竹两园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开发项目,建设民俗文化村(熊猫小镇)、禅养民宿度假区、森林教育基地、熊猫科技馆等。

3.宜丰阳云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新建项目。建设总建筑面积19.42万平方米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步行街、农产品街、儿童主题乐园、休闲康养社区、茶园、食宿区等。

4.建设昱玲休闲农旅生态园项目,建设有机蔬菜产业区、精品苗木区、露宿木屋区、滨湖休闲垂钓区、亲子娱乐拓展区、湖景度假木屋区。

5.宜春壹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七彩炎岭九趣乐园项目,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交通集散中心地及旅游道硬化、儿童游乐场和七彩滑道、七彩谷特色水果观光园500亩;建设林下拓展和垂钓基地、户外研学基地。

6.推进光华水库项目建设,打造集水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探寻、水利科普、休闲度假和会务接待于一体综合文旅项目。

7.推进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古阳寨山居小镇乡村旅游景区开发项目建设,建设古阳寨南洞瀑布景区、鳄鱼养殖园、半山风情商业街、康养旅居中心等。

8.打造国宝熊猫园,以赣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重引入科学实验研究为契机,有效保护野生动物及栖息地,恢复和完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提高科研价值影响力。深入挖掘官山大熊猫首个重引入放归地的独特文化,重点建设中国宜丰·熊猫科技馆、中国南方大熊猫研究科普教育基地、大熊猫体验中心、熊猫特色小镇、大熊猫野外研究中心等,打造“熊猫第二故乡”品牌。

9.支持金家湾等精品民宿建设,在天宝乡、潭山镇、黄岗山垦殖场、双峰林场、黄岗镇、花桥乡、同安乡等重点乡村旅游点打造200家以上精品民宿。

10.规划建设宜丰县北部山区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在双峰、潭山、天宝、同安、花桥、石花尖、黄岗、车上等地,建设旅游、休闲、康养基地及配套设施

11.完善九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在九天漂流、九天溪院的基础上,建设黄岗山殖场院前分场九天跃进门楼、旅游商业街道、1000亩生态观光园,复建唐资寿寺院。

12.到2025年,国家级4A级景区3个,5A乡村旅游景点2个,4A乡村旅游景点2个,力争年均旅游接待总人次达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

大力拓展“旅游+”模式。发动各行业力量参与旅游、融合旅游,在融合过程中,用旅游业来改造、提升各行业产品附加值,通过行业融合,激发全域旅游产业活力。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天黄潭”、同安、双峰等地发展特色旅游,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农业”,围绕富硒产业、杨梅、葡萄、草莓、中草药种植等,发展休闲体验新业态;通过“旅游+生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拓展户外活动;通过“旅游+大健康”,推进区域休闲颐养中心建设。通过“旅游+餐饮”“旅游+研学”“旅游+VR”“旅游+体育”等模式,促进旅游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

专栏十三实施“旅游+”战略

1.“旅游+新型城镇化”。依托 “天黄潭”、同安、双峰等地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2.“旅游+文化”。打造宜丰古树长廊——天宝古城文化旅游项目,洞山创新中国成立家5A级景区。

3.“旅游+农业”。打造无公害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富硒产业、杨梅、葡萄、草莓、中草药种植等现代农业新形态;围绕秀美乡村建设,融入旅游元素,推进鱼乐新桥、宋风刘家、红色庙前等乡村旅游点的打造;打造精品民宿,满足旅游新需求,带动旅游消费升级。

4.“旅游+餐饮”。发展九天溪院中医药膳、洞山素食,建设天宝古城文化饮食一条街、物华大市场夜市,打造特色餐饮。

5.“旅游+生态”。依托国家级官山自然保护区、渊明湖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6.“旅游+大健康”。推进区域休闲颐养中心建设,促进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拓展户外运动。

7.“旅游+研学”。依托禅宗祖庭、天宝古城、宋风刘家、醉美平溪等的禅修、古建筑、宗祠、耕读、乡绅和特色民俗饮食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推出一批特色研学旅游品牌。

8.“旅游+VR”。依托宜丰熊猫科技馆等科技平台,大力发展VR+旅游,鼓励VR产业乐园发展,鼓励VR技术进景区,鼓励有条件的景区开发5G+VR全景直播、5G+AR慧眼、5G+AI旅游。

9.“旅游+体育”。加大体育设施布局依托景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将体育项目设置在景区及周边,建设骑行绿道体育运动场所,使体育赛事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

提升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深挖旅游产品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风情,大力整合开发,拓展旅游空间,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线路,深挖旅游潜力。重点以天宝古城为龙头,整合家风教育基地、职业教育源头培根学校、墨庄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人文体验区;整合洞山曹洞宗祖庭、黄檗山临济宗祖庭、禅文化园,打造健康禅养区;以官山为龙头,整合九天漂流、双峰双木、长青厂等原生态自然资源,打造生态养生区。通过深入挖掘、深度开发,使特色资源转化为旅游特色产品,提升旅游竞争力。整合资本资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吸收灵活性高、投资见效快的民间资本投入,采取引进来的办法,大力开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产品,不断促进宜丰全域旅游高水平发展。

第二节推动生产性服务延伸

构建区域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五高一铁”,建设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着力培育城市商贸物流中心、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区域性货运枢纽。引进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完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和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产业基地、专业市场、城乡配送、冷链物流等物流产业发展。重点推进城市商贸物流中心、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建设,打造成为集物流、农产品集散中心、二手车、汽车品牌交易、轻型产业等功能齐全的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中心。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壮大地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地方准金融机构,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开展业务。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优化金融环境,利用“财园信贷通”“科贷通”等金融支持工具,对中小企业足额提供信贷资源。加快保险服务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不断拓展保险新业务领域,扩大城乡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环保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等其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

形成商贸流通产业生态圈。优化大型商业设施网点布局,着力构建县城核心商务区,重点打造旅游休闲购物特色街区,做大商圈经济。谋划建设新昌、芳溪、石市、黄岗、潭山、花桥、棠浦、新庄、澄塘、天宝等10个重点乡镇农产品特色专业市场,逐步建立畅通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城东商业综合体建设,构建集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完善社区消费服务中心功能,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集贸市场、特色街区,尽快建成市民中心,加快建设城南新区商业圈,创建一批江西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完善社区生活“一站式”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创建“夜经济”新模式,繁荣夜间消费市场,提升改造物华大市场,将物华大市场打造为夜生活消费聚集区。

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围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目标,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电子商务孵化园提档升级,引进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和企业,培育竹香飘飘、稻香南恒、安之捷、黄岗味道等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或引进1家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多家电子商务企业,推进大型商超、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开拓电子商务。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备,政策保障措施齐全的电子商务环境,逐步实行可以追溯的电子商务订货和配送管理。

布局健康养老产业。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为契机,依托九天国际森林康养基地,积极开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着力发展生态度假、生态疗养、生态养老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养产品供应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健康养老基础设施,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营养保健、健身休闲、养老服务等业态和经营模式。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健身休闲、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物业服务、便利零售等生活性服务水平,加速推动生产和流通、城市和农村、线上和线下、内贸和外贸融合发展,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商业服务体系。

专栏十四服务业重点项目

1.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培育宜丰县益农信息社、江西竹香飘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江西红正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新庄稻香南恒农业合作社、天宝古村山里红人家网店、安之捷、黄岗味道等平台建设。

2.推进城东商业综合体建设,构建集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3.提升改造物华大市场,将物华大市场打造为夜生活消费聚集区。

4.建设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智能配送项目,加快宜丰县快递物流商贸集配中心(供销集配+第四方物流)建设,支持江西省安之捷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智能配送项目建设。

5.加快“天黄潭”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完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和城乡物流配送体,支持产业基地、专业市场、城乡配送、冷链物流等物流产业发展。

6.推动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建设集物流、农产品集散中心、二手车、汽车品牌交易等功能齐全、占地规模大、经营种类多、配套服务全的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中心。

7.加快宜丰县黄岗山旅游商业城开发项目落地,规划建设大型旅游商业街、综合型商业城及商住房等。

第六章聚焦中心城区建设,塑造城乡融合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坚持“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构建文明精致幸福城。

第一节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主动融入宜春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争取纳入宜万同城二期规划,推动宜万经济走廊向宜丰延伸扩展,实施以功能区为引导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主两次、四区协同”的城镇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新昌镇和桥西乡)为主核心,以北部“天黄潭”和南部石市镇为次中心,形成北部旅游休闲康养区、东部现代农业区、西部生态产业区、南部工业物流商贸区,以轴带面推动城镇体系发展。

第二节完善县城功能定位

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途管制,遵循“南扩北控东联西优”,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重点向东、南布局,老城区为文化创意、办公、商业、居住综合区,城东区为行政、商务中心和旅游服务区,城南区为文化教体、医疗康养、商贸物流区,城西区为生态居住功能区。

加快更新改造老城区。统一规划老城北区棚户区拆迁改造,完善虎形背公园周边业态功能,强化老城与东门路、解放路、城北路和新昌西大道互动,疏通老城路网脉络,提升区域通达性和服务渗透性。增加与耶溪河、石门岭和南屏公园的生态联系,构建区域生态发展框架,结合南屏公园塑造高品质耶溪河滨河休闲观光带,与核心街区共同打造历史街区品牌。加快花门楼公园、折桂峰公园、盐邑公园以及若干街区小型绿地和社区运动游园等空间提升项目,填补老城区与东区核心间公共服务设施缺口,重点打造北城核心和南城核心区域。

重点开发完善城南新区。在南区生态发展框架基础上,综合布局整合教育、健康等业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南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高品质居住社区(绿秀社区、南屏社区、崇文社区)建设,打造“两廊两园”(崇文生态休闲廊道、前头生态休闲廊道、宜丰文体中心及滨河体育公园、耶溪河休闲生态公园),强化南区中部核心。

系统打造提升城东区。围绕新昌公园和行政中心,完善提升周边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社区服务、医疗、教育、体育运动空间、停车设施等各方面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形成东区休闲运动空间网络。疏通路网结构,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调整业态功能,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力区域核心,带动次级社区中心。贯通新昌公园、石门岭、双峰山、东方禅文化园、竹文化园生态联系,整合利用零散自然生态资源,构建东区连续的生态发展框架。整体提升滨河业态及景观品质,规划滨河体育公园,突出耶溪河城市客厅功能,推动城东区南部经济发展,形成县城新活力核心区。

第三节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按照“城市景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城市总体设计,致力于城市建设的“加减乘”混合运算,塑造城市文化、优化基础布局,统筹城市“双修”和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四城同建”,打造“长江中游山水田园城市”。打造精致县城,在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中实现三年大突破,坚持完善功能与优化环境同步实施。注重科学管理,推进城市综合执法,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发展共享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区公交系统,优化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加快城乡智慧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推动医疗、教育、交通、环保、城管等领域与5G融合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小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建设,打造“智慧宜丰”。加快老旧小区智能化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升级,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合理布局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集贸市场、特色街区,尽快建成市民中心,增设城市休闲广场,增加城市绿地空间,补齐服务“一老一小”等方面的短板。

专栏十五城市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1.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实施13个小区2305户,到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54个小区9999户。

2.保障性住房工程。到2025年,建成300套保障性住房。

3.推进城南新区道路排水管网停车场体育广场湿地公园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4.规划建设五馆两心,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及规划科技馆、文化馆及工人文化宫、体育中心、市民服务中心以及配套基础设施。

5.加快推进宜丰县殡仪馆(公墓山)新建项目。

6.完成宜丰县秀竹米业棚改安置房建设,建成安置房626套。

7.到2025年,全县建设公共停车场4个,新增城市绿地(公园)6个。

8.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项目建设。

9.推动实施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第四节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分级推进城镇发展。将宜丰县城镇体系规划为“一主两次”,以中心城区(新昌镇、桥西乡)为核心,建设“天黄潭”和石市镇两个区域副中心,统筹发展棠浦、澄塘、芳溪、新庄,合理规划双峰、同安、花桥、车上、石花尖等乡镇。坚持新发展理念,提高以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升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新昌镇、桥西乡、潭山镇、棠浦镇、石市镇、澄塘镇、芳溪镇等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天黄潭”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重点发展潭山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游和同安禅文化游,打造禅意小镇。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推进精品示范村串点连线成片。根据村庄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及生态文化特点等,明确村庄发展的四类,即集聚提升型、城镇改造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以“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重点发展小城镇”为思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等为支撑,有序推进乡村特色化、集约化发展。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协调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流动。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现实工作,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布局,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城乡生活空间串联,生活环境同步改善,村镇联动协调发展。

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基础支撑新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内外协调、互利共赢”原则,以构建“大交通、大开放”格局为重点,前瞻性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强化升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市政配套功能。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县城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县城城区雨污分流设施体系,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进乡镇(场)及工业园雨污管网提升改造,加大老旧供水管网、污水管网改造力度,推进污水处理、供电、供气、通信等设施建设。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完善和改造供水设施,建立统一标准的水质检测系统,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优化布局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推进社区安防、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等智能化管理以点带面,实现城市智能化水平整体提升。

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推进5G网络建设,加强5G网络规划布局,加快光纤带宽升级,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加快信息技术在政府和企业的创新应用,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布局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持重点行业、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发展政务云、行业云平台。

推进“智慧宜丰”建设。整合交通旅游、生活娱乐、医疗教育等服务信息,提高政府机关信息运用水平,提升便民服务功能。积极开发就业就医、检验检测、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远程智慧服务平台,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数据收集体系的建设,构筑全方位的信息数据收集体系。建设公共信息开放平台和云计算服务中心,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专栏十六“智慧宜丰”重点项目

1.数字城管建设项目。在县城建成区范围内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县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

2.推动宜丰县智慧县域社会治理项目,建设县城区“雪亮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道路交通安全管控系统及交通运输智能化项目、林区智慧管理平台、“智安单元”“智安小区”、智慧城市管理中心、智慧物联网消防监控系统。

3.信息化设施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成5G基站1461个以上,实现全县5G网络全覆盖。

4.加快完善省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全方位站网。

5.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涵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和管理有效融合的城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

6.推动城区智慧路灯建设项目。

第二节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统筹铁路、公路、通用机场建设,围绕完善通道网络、提升运输功能、强化交通融合,形成县内外通道联通、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多式联运,打造赣西综合交通枢纽。夯实“五高一铁”交通网络,积极争取高铁过境设站,升级改造境内G354、G220、S221S307等国省道及高速路出入口,建设工业园区至物流园专用通道,大力推进城市、园区路网建设,优化“两小时都市交通圈”和“县乡半小时”交通圈。

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畅通微循环,加快县、乡道升级改造和乡村道窄路面拓宽改造,积极建设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路网连通路和公益事业路。在2025年前完成建设县道三级公路54公里,乡道双车道改造357.7公里,建制村优选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100.5公里。完善标志标线、绿化、亮化等保障设施,增强公路通行能力。谋划建设旅游公路,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抓好洞山旅游公路升级改造积极推进黄岗互通至黄檗寺、万载三兴镇至黄檗寺、上梅至洞山、潭山至黄沙、甘坊至长桥等一批旅游公路建设。

大力发展共享交通。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积极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区公交系统,谋划建设宜丰中心客运站,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积极倡导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

专栏十七综合交通重点项目

1.建成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和铁路专用线及工业园至火车站物流通道。

2.国省道改造工程,升级改造境内G354、G220、S221S307等国省道

3.提升改造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到2025年,完成建设县道三级公路54公里,乡道双车道改造357.7公里,建制村优选通达路线窄路面公路拓宽改造100.5公里,改造危桥7座。

4.加快推进宜丰县通用机场建设项目落地。

第三节完善水利保障体系

完善水利设施体系。加快转变治水理念和方式,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流域治理,完善防洪减灾、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重点推动宜丰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健全水旱灾害防御体制和机制,加强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县城规划区河段建成2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乡镇(场)集镇重点河段基本达到防御1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低洼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得到提高。

加快民生水利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建设,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蓄水安全,加大小(一)、小(二)型水库维修加固力度,加快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步伐,加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力度,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

加大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持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落到实处,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构建河湖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900公顷。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

第四节提升能源供给能力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调整能源结构,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加快电力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重点优化变电站布局,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坚固的电力保障体系,树立服务靠前的理念,明确电力设施建设、规划先行的工作方案,摸清底数,提前谋划工业园区各区域产业、企业电力规划,在项目建设上加快推进、在用电管理上加强指导,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工程。加强与园区的衔接协调,统筹解决园区电网扩容、电力安装等问题,为重大项目建设及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和服务保障。

强化能源基础,推动绿色新能源行业变革,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提升电力供给能力。发扬生态优势,发展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推动油气传输管网建设向周边乡镇延伸,鼓励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有序推进新式能源产业的发展。

专栏十八水利能源重点项目

(一)防洪减灾工程

1.实施宜丰县锦江石市镇段防洪工程,新建护岸6.5公里;实施黄岗、天宝、同安三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2.实施宜丰县板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溢洪道、引水工程加固、坝下涵管钢管内衬、坝肩防渗房屋建筑等工程。

3.推进大丰水库干渠改造工程,完善香源、庙前、上屋、下屋、简家、芳溪、南田、新村、城溪九个村干渠整治及渠糸配套水利建设。

4.推进宜丰县棠浦河(讲袁堤)治理工程、宜丰县棠浦河(高讲堤)治理工程、宜丰县长塍港(城溪堤)治理工程、宜丰县长塍港(花田堤)治理工程、宜丰县长塍港(南田堤)治理工程5个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建设。

5.推进高讲堤、讲袁堤、丰产河堤、龙溪堤、杨林堤、上煌堤、良头堤、南溪堤、城溪堤、花田堤、山背场前堤、东港河堤、杨沙堤13条千亩圩堤除险加固工程。

6.实施整治山塘564座,新建山塘55座。

(二)水资源利用工程

1.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新、改、扩建县城、乡镇水厂和管网延伸工程,到2025年全县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2.推进北门水厂扩建及城区管网升级改造,供水规模新增2.5万吨/天。

3.实施宜丰县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74公里,建设引水陂坝、清水池、滤池、管网等。

(三)电力网络工程

1.实施2021年配电网中低压项目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kV线路36.367km,新增柱上开关9台。

2.实施县域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车上110千伏输变所新建工程、棠浦110千伏变电站#2主变扩建工程、35千伏五石线新建工程、35千伏陈李线改造工程、35千伏黄李线改造工程、35千伏李家变改造工程、35千伏棠花线改造工程、花桥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35千伏天李线新建工程建设。

3.实施工业园区电力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工业园城乡中低压网架提升、桥西220千伏2号主变扩建配套110千伏线路送出工程、故村110千伏输变电新建工程。

4.充电桩建设项目,2021年完成新建200根充电桩,到2025年完成新建400根充电桩。

(四)生物质能源工程

1.推进江西国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宜丰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建设1×30MW 高温高压抽凝机组+2×75t/h 高温高压炉排炉,配套建设1套30t/h(蒸发量)生物质热解气化系统。

(五)太阳能光伏工程

1.鼓励支持太阳能屋顶光伏工程,合理布局,引导开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

第八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优势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在培育绿色发展优势、生态文明网格化治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生态文化理念弘扬等方面全力打造“宜丰示范”,高标准建成“美丽江西宜丰样板”。

第一节 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更大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创建全省绿色低碳示范县。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着力发展“生态+大健康”产业,推动生态+文化、生态+养老、生态+度假等深度融合。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高标准建成“美丽江西宜丰样板”,争创全省、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守湿地面积保有量红线,严格管控湿地总量,确保湿地面积零净损失。着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加大滑坡治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公园管理、绿化、森林植被恢复、森林资源管理,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全局治理和系统治理,继续做好“增绿、管绿、护绿、用绿”,不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大气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中的作用。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蓝天保卫战,全力支持大气监测平台建设运营,保障清洁能源改造工程等重点工作落地落实,鼓励企业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切实加快节能减排工作进度,建立县级秸秆禁烧奖罚机制。打赢碧水保护战,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制,落实主要河流“一河一策”治理,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实施净土保卫战,规范运行垃圾处理场和渗滤液处理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从源头减轻土壤污染。

专栏十九 生态文明重要工程

(一)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1.宜丰县2021年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锦江水系耶溪河流域上游可持续发展工程项目。建设生态护岸、生态沟渠、生态步道人工湿地及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提升改造等配套工程。

2.推进同安乡八个村庄农村污水管网全覆盖建设工程。

3.耶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对耶溪河开展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

4.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大件固废拆解厂,鼓励支持齐劲公司循环再利用,推进鼎盛新材料、永兴特钢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

5.实施县域内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二)生态环境监测管控

1.建设提升宜丰县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

第二节开辟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大健康产业。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升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水平,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深化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打通“两山”转换通道。围绕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努力向绿色生态要品牌、要市场、要效益,全面挖掘新动能,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完善绿色工业布局,集聚和引领现代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突出以森林康养产业等绿色产业为抓手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探索“特色小镇项目化,森林康养旅游全域化”发展模式。

壮大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生态修复等绿色技术创新与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新型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协同纵深发展,全力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打造优势互补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不同产业跨区域的生态联动,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

第三节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格自然生态空间管控用途,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等要素的环境质量检测网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落实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排污企业和生态环境社会化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考评体系。建设网格化环境监管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实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盲区。

探索宜丰示范引领模式。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大胆先行先试,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为目标,通过改革创新和项目建设,在我县优势领域培育、总结、提炼出一批特色亮点,强化试点示范作用,形成经验模式。协同高效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经验的推介力度,发挥典型经验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影响力。

形成共建共享良好氛围。积极弘扬生态文化、扩大社会参与、开展生态创建、鼓励先行先试,使“大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广泛认同、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参与、生态文明成果广泛共享的良好局面。健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举报,保护举报人,对举报违法事实并查证属实的举报人进行奖励,确保公众举报权。

第九章提振内需扩大开放,构建内外双循环新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扬优势、补短板,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探索新发展有效路径,全方位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提振内需助推经济发展

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快“两新一重”推进力度,围绕“1+2+N”绿色产业体系,谋划储备项目,构建政府投资规范化、项目融资市场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社会融资活跃化的新型投融资体系,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整合安排三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升级。夯实农业粮食安全,壮大现代制造业,提升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积极拓展重大项目工程,把民间资本引入公共资本,使产业结构和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补齐投资消费市场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培育消费市场,把繁荣消费市场作为基础工程,合理布局城市综合体、集贸市场,尽快建成市民中心,规划建设特色街区,繁荣“夜间经济”。实施好商贸消费升级行动,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支持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线上消费发展,加强电商直播引导力度,鼓励个性化定制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大力培育新型消费热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升级消费空间,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着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水平,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回升。

第二节深化改革促进开放水平

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放管服”等改革。坚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突破口,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突破口,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开放经济主阵地,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南昌都市圈等区域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我县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省级竹产业外贸转型基地平台优势,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布局和转移,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加快建设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优化互联互通,拓展开放空间。积极与赣商、宜商商会开展合作,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沿海沿边区域大通关协作,共推开放型经济发展。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持续铸链延链补链强链,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领航型、科创型、潜力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投资贸易升级,挖掘县域优势产业出口潜能。着力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齐升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开展多层次区域开放合作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携手周边县市抱团发展,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旅游对接、生态共建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依托建设江西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昌铜高速经济带、宜万同城等契机,丰富合作形式、拓宽合作领域、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更宽视角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更广空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继续举办生态产业招商推介会,承办生态、旅游、新能源电池发展等领域的对话或论坛,借力吸引周边区域远近客商考察交流,推动我县区域协同发展。

第十章致力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享发展”为理念,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由“扩大覆盖保基本”向“提升内涵谋发展”转变,健全完善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保、住房、公共安全、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第一节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内外兼修”,继续发扬创城精神,当好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排头兵”。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养时代新人,大力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宣传引导,建设理论发声平台,打造学习传播实践的重要阵地。

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崇文厚德、创新实干”的宜丰精神主题活动,设立“文明创建日”,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行动,倡导文明风尚,促进文明行为,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宜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第二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幼儿园、普通高中学校和“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等问题,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4.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贯彻落实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着力优结构、强服务、提质量,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到2025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加快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步伐,以优质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为重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着力缩小校际间、城乡间和区域间差距,切实保障全县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统筹规划资源分配,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推进。鼓励创办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大力改造薄弱学校设施条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水平,对学校网络教室进行改造,购买交互式一体机,建设远程教学系统,完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配备,配备智慧教育平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各具特色的大课间、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全面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提高义务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到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

推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在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中小学设立特教资源教室。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帮助残疾儿童尽早接受康复训练,接受良好学前教育;帮助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掌握一定职业技能。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深入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到2025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5%。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鼓励采用品牌连锁、品牌学区、办学联合体等模式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发展方式向提高教育质量转变,办学模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打造更加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专栏二十宜丰县现代教育工程

1.宜丰中专实训楼及学生公寓楼等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5100平方米,建设实训楼、学生公寓、室内实训基地等。

2.石市中心小学整体搬迁项目。改造建筑面积约7180平方米新建工程建筑面积约 6100 平方米。

3.新建城东学校。建设教学楼、综合楼、学生活动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

4.新建三所公办幼儿园及改造县第三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3所15班制幼儿园及改造原桥西中心小学为县第三幼儿园。

第三节稳步实施健康宜丰建设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加大医改攻坚力度,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深入落实“四升一降”调价政策,建立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机制”,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高位推动宜丰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双“下沉”。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全面加强辖区内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急性重大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全县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对全县18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加快设备建设投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基本建成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公众自(互)救能力。

发展养老服务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优生优育,搭建“党建+乐龄”中心,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完善社会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引导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养老托幼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公寓、托老院等养老机构,实现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提高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多样化养老服务。

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全民健身场所建设,实现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全覆盖。深入推进健康宜丰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专栏二十一 健康宜丰工程

(一)卫生健康保障工程

1.加快推进宜丰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完成人民医院、中医院两院置换。

2.推进宜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改造项目。

3.实施乡镇卫生院搬迁工程:棠浦卫生院整体搬迁、桥西乡卫生院健康服务中心。

4.加快宜丰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建设。

5.加快县域18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全县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能力。

(二)健康养老工程

1.支持宜丰县祥胜老年公寓三期旗胜园建设项目。新建建筑面积39426平方米(爱心楼、细心楼、贴心楼、知心楼、孝心楼、家属探望楼)支持宜丰县仁爱康正医养结合养老中心建设

2.支持宜丰县健康养老项目,新建宜丰养老中心,改扩建县社会福利中心和16所乡镇敬老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养老项目建设,力争全县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在公办养老院的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3.新增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个(除新昌镇、桥西乡、石花尖垦殖场集镇外的13个乡镇(场)集镇各新增一个,新增石花尖塔下农场社区、芳溪镇二木社区、棠浦镇煤矿社区、新昌镇流源社区、新昌镇耶溪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第四节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和安全体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立公共卫生重点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巩固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做好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全面落实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做好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各类困难群众参保及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工作。

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全面统筹。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多渠道筹资机制。落实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加快推进符合条件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帮助特困人员接续养老保险关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完善孤儿、受艾滋病感染儿童救助保障机制,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基层儿童福利设施网络。大力推广“尊崇工作法”,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光荣院和军人公墓、烈士纪念设施的建设及维护力度,完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制度,全力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形成上下协同、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服务等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健全基层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严格规范儿童收养制度。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妇女、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适度提升生育率,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降低。提升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

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激发青少年活力和创造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实行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关爱行动。合理配备青少年事务工作者。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继续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标准差距。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落实供养资金和供养责任,不断提高供养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维护好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刚需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推行保障性住房以购代建、以租代建,扩大廉租住房的保障面和覆盖面,强化政策性住房保障作用,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公租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促进专业化、机构化租赁企业发展,积极推广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政府调控职能,促进商品房规范有序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第五节有效提高就业创业质量

坚持就业优先,落实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渐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整体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实施就业攻坚行动,进一步扩岗稳岗设岗,争取将更多的优质劳动力集聚在宜丰。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的公平与公正。

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以农民培训中心和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为依托,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统筹推进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进一步健全集政策支持、创业和培育、落地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落实失业保险改革举措,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

激励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服务功能,为返乡创业提供便利。加大创业资金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及时兑现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向创业平台聚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

第六节 扎实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发展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文艺创作和评价激励机制,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红色、古色、绿色文化资源,繁荣地方志事业,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和非遗项目,力争更多乡村入选各级文化名镇名村。完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

第十一章持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和政府职能等重点领域改革,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打造改革探索示范县。

第一节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转变政府职能。聚焦“五型”“法治”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治理能力,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深入开展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政府建设,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全面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增强政府系统的理解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大力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的精神。以推进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以依法行政为法治政府建设核心,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治理能力,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巩固改革成果。优化政府定位,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探索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实施“容缺审批+承诺制”“标准地+承诺制”,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扎实推进经济体制、生态文明、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等八大领域改革,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乡镇干部绩效考核、村干部专职化管理等改革成果运用,探索更多“宜丰经验”。

推进依法行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专家论证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集体讨论决定机制,形成互联互通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实行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健全责任机制,完善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严重失误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二节持续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鼓励国有资本重点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放大国资作用,引领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推动发展平台向实体企业转型。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构惠及一般小微企业的常态化便民简易审批流程,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对待,充分激发经济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化解民营企业债务风险。

第三节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打造全市营商环境一等县,向营商环境要效率,以高品质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四最”营商环境。按照“入企问策、问计于民”要求,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推进“降成本、优环境”行动。加大企业帮扶力度,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工作机制,提升审批效率,着力提高“赣服通”使用效能,推广更便捷的线上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向优质化、高效化、便捷化迈进。

第十二章健全社会治理,共建现代化治理新格局

坚持依法治理,围绕突出问题,着力攻坚破难,全面推进“平安宜丰”“法治宜丰”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第一节全面推进法治宜丰建设

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法治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人人学法、人人守法的法治宜丰。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制度化,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培养发挥法律明白人作用,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筑牢公正司法防线。完善审判制度、检察制度,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律师制度

加强法律实施监督。保障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第二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宜丰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为第一要务,坚决防范和打击渗透颠覆、暴力恐怖、邪教等违法犯罪行为,着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上再发力,在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上再提升,在防范化解新型风险上再突破,形成防范安全风险的高压态势。

完善平安建设工作机制。加强情报预警、风险排查、多元化解、应急处置能力,开展重大决策、重点项目稳评工作。坚持党的领导下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平安建设的决策部署,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保平安,进一步完善以平安建设协调机制为基础的平安建设工作机制。加强政法委员、群防群治、网格员、辅警等专业队伍建设,形成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配套工作制度。

提升公众安全满意度。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聚焦重点行业领域,从源头上加强治理。持续做好维稳安保工作,积极预防化解风险隐患。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六清”行动,加大违法犯罪打击力度,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坚定不移实施全面依法治县,健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力争公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全省前列。

第三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健全矛盾化解机制依法依规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多元化纠纷调解体系,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落实源头管控、排查梳理、多元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着力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人民法庭、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建设。

创新防控体制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打造“全要素”社会治理网格。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五治”融合工作要求,抓实综治中心实体化运用,启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建设,即推进集雪亮工程、智慧生态环保、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一体的“城市大脑”。着力健全清单化权责体系、法治化社区治理体系、网络化工作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构建以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为四梁八柱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打通教育、宣传、引导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社区(村庄)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三章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聚力同心共绘新蓝图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在宜丰治理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宜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项工作当中。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教育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实行正确的集中,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狠抓作风建设,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努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各项权利。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国家专门协商机构主渠道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节努力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明确规划目标。围绕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依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强化评估结果应用,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做保障、金融为支撑,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相协调,发挥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作用,强化各类政策对规划的实施保障作用,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规划,强化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确保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落实主体责任。依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工作责任、考核方式,加大绩效考核力度。重点加强县级各部门以及各乡镇“二重”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全面保障《纲要》目标任务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项目推进机制一线推进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调度督导机制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机制,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镇街、平台,明确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十四五”规划稳步落实。

推进规划有效衔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规划实施监测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及时了解规划之间的衔接性。若规划确需调整时,发改部门及时同有关方面提出调整方案,按程序报批后提交县人大审议批准。针对相关情况重大变化,科学提出规划调整议案,并相应修订专项规划。加强“十四五”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的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目标指向上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充分掌握规划进展相关信息,夯实监督基础。依法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强化“十四五”规划实施各类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将“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纲要》是坚持“四个全面”,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适应引领新常态、把握利用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再创新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担当实干、砥砺奋进,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现代化宜丰新篇章,圆满完成《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pdf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