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宜府发

宜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丰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3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政府各部门

《宜丰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3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已经县政府十七届第36次常务会议研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4年2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丰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3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赣府字〔2023〕40号)和《宜春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推动全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六届四次全会,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以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为抓手,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升级产业链、提升创新链、融畅供应链、培育生态链、优化服务链,全力构建彰显宜丰特色的“1+2+N”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为加速描绘“美好生活在宜丰”绚丽画卷做出工业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2026年,力争实现“369”目标,即:即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富硒)等3大产业链,开展企业转型升级链主效应、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平台服务提升、数字制造提质、企业梯度培育等6大行动,推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增长9%左右,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县,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县。

二、发展重点

(一)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做大做强宜丰省级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循环产业集群,加快突破和应用含锂瓷土矿高效提锂和尾砂锂渣消纳处理技术,加大高性能正极材料、储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隔膜材料等领域招引力度,着重铝塑膜、动力电池、新能源电机等领域培育力度,保持碳酸锂、负极材料等领域领先优势,支持废旧电池梯度利用和回收技术研发。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县。

(二)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充分运用尾矿中的钾钠长石,积极引进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定位高端市场,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饰面板和工艺品,形成品牌特色;大力发展高端建筑陶瓷。以提升产品质量为重点,推动建筑陶瓷向绿色化、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突破单块大面积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发展绿色化透水砖、抗冲击耐刮磨的超薄陶瓷岩板、防静电瓷砖、自洁性瓷砖、蓄热蓄光型建筑陶瓷等新型陶瓷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依托竹产业科创园,以提升竹制品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积极探索竹炭制造、竹纤维生产工艺,加快在建材、板材、竹家具、文教用品等竹产品领域培育竞争优势。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120亿元,通过引进先进的陶瓷工艺,引导产业错位发展,形成装饰陶瓷发展新格局。

(三)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链。“百岁山”和“景田”天然矿泉水、纯净水为主导,重点扶持“三露”、“氧巴活泉”山泉水,为消费者引领独特的科学健康饮水生活方式,保持“百岁山”、“景田”2家龙头企业“中国饮料工业十强”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为宜丰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树立标杆,为打造“美好生活在宜丰”城市品牌贡献力量。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

三、主要举措

(一)实施企业转型升级链主效应行动

1.培育一批。围绕优势产业链动态筛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分类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遴选,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培育若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实力、带动能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2.壮大一批。推进全县工业发展专项、工业技改专项等政策资金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倍增发展。开展产业链整合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实现重点企业裂变发展。支持链主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生态型链主企业。

3.招引一批。建立健全“链长”找“链主”机制,完善重点产业链“四图五清单”,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具备链主特征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发挥已落户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吸引核心配套企业落户。推进全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促产业链项目早投产快见效。

2026年,每年引进投资超20亿元项目1个,重点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10户。

(二)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的占比明显提升,鼓励和引导知名高校院所、链主企业来宜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平台体系。

2.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专项,发布制造业基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攻关指南,大力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组织实施更多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坚持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领,企业资金为核心,社会和金融资本为重要补充的研发投入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投入,形成政、银、企协同创新的资金保障机制。

2026年,全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实现5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个以上

(三)实施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行动

1.加强供需对接。梳理供需清单,支持重点企业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对接活动,推动首台(套)产品应用推广,促进企业供需对接及时化常态化。聚焦重点产业垂直需求链和横向协作链,实施“靶向招商”。

2.开展银企合作。依托产业链金融服务团,统筹金融机构资源,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鼓励核心企业整合上下资源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大中小企业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互联互通。鼓励金融机构深化同核心企业合作,共建“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融资体系。

3.发挥协会作用。建立产业联盟,组织开展政企交流会、领军人才培训班等活动。组织召开行业内供应链企业协调对接活动、跨行业配套产品对接活动,实现供需双方线下对接。

2026年,重点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全县首位和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90%以上。

(四)实施平台服务提升行动

1.统筹规划引领。加快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精准定位各乡镇(场)重点发展细分产业领域,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形成错位发展、区域协同、资源共享、集成推进的格局。

2.加速集聚发展。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整合要素资源,打造、创建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链条配套完整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基地。支持工业园区优化顶层设计,加快产业集群优化整合,错位发展,推动产业集群提能升级。

3.推动园区提档。按照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要求,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工业园区整体品质,基本形成“大园区+新城”公共服务网络。推广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和产出水平。

2026年,省级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新型省级产业基地(竹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

(五)实施数字制造提质行动

1.优化转型路径。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和龙头企业示范引领,鼓励龙头企业“一企一战略”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分产业分领域打造标杆示范,探索建设“产业大脑”,坚持“链式思维”推动数字化。

2.强化基础支撑。全面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IPv6规模部署应用。推进宜丰县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县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规模化应用。

3.提升配套服务。推动园区和行业系统开展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加快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建设。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充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生态资源池。

2026年,全县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0%以上。

(六)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

1.培育龙头领航企业。实施“百企领航”培育计划,强化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标对表,实现提质增效和倍增发展,着力培育旗舰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全县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

2.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夯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基础,集聚优质资源催生培育壮大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以及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3.加快小微企业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技术、人才等瓶颈和难点,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助推小微企业“升规入统”做优做强。

2026年,力争本土上市企业新增1家,全县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瞪羚”企业数居全市前列。

四、组织实施

县工业强县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产业链推进工作,要建立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将支持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本地年度考核范围,要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经验典型和推进成效的宣传推广力度,营造全社会主抓产业链、齐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县工信局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研究制定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县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

附件:

1.宜丰县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2.宜丰县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3.宜丰县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4.宜丰县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链主效应行动方案(2023

—2026年)

5.宜丰县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

2026年)

6.宜丰县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行动方案(2023—

2026年)

7.宜丰县制造业平台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6年)

8.宜丰县数字制造提质行动方案(2023-2026年)

9.宜丰县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6年)


附件1:

宜丰县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根据《宜丰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善作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为目标,以锂电产业为重点,以龙头引领、创新驱动、协同配套等为路径,全面贯通供应链、扩张延伸产业链、升级重塑价值链,践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路径,实现全产业链绿色、高质量、创新、集约、特色发展,推进“1+2+N”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立起重点产业链“硬脊梁”,为描绘“美好生活在宜丰”新画卷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

按照“1+2+N”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布局,巩固现有锂电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持续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引进一批硅材料应用、磷酸二氢锂、消费电池和长石粉、尾泥、锂渣无害化处理项目。力争到2026年,全县新能源电池产业营收入达400亿元,力争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向中后端延伸,提高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池应用等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占比,力争达到75%;培育龙头企业5家以上,其中锂电池企业不少于1家。

智能水平显著提升。打造锂资源采、选、冶一体化智能生产线,锂电池领域推广生产制造执行流程数智化系统;通过大数据、锂电指挥调度平台等手段实现锂电池全生产周期能耗智慧化管理,对锂电材料和回收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企业管理体系变革。

绿色低碳深入推进。深入实施锂电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绿色矿山建设,锂盐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支持锂电池企业开展退役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宜丰时代、宜丰国轩、永兴特钢、九岭锂业、金丰锂业等龙头骨干企业,联合大院大所,围绕碳酸锂、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占比达到45%以上,建有创新平台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超过4%。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主攻方向:一是强化资源供应保障。严格落实《宜丰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推进原有采矿权企业启动矿区范围全域详勘,厘清本县待转采和空白区的矿山详细储量;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完成部分矿区的注销、详查和出让手续,引导探矿权企业尽快由“探”转“采”,实现矿权整合;推进有条件的矿权企业开展矿区成片开发,提升锂瓷土矿资源开发效率和水平,加大地下矿床开采力度。二是构建产业生态。聚焦正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电控系统、电动工具等细分领域,招引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项目,着力形成“引进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放大效应;推进宜丰时代、宜丰国轩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释放碳酸锂、锂材料、锂电池产能;利用各级各类产业引导基金,撬动金融资本配置到高性能锂电池材料、全固态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重点环节;建设一支专业、契合、高效的锂电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形成人才与资本加速涌入、虹吸效应明显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创新引领。积极推动宜丰时代、宜丰国轩等头部企业在宜丰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共建江西省锂电产业研究院和江西省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大锂资源绿色开发、废旧锂电池回收、锂渣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锂渣在水泥、混凝土、道路路基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拓展消纳处理途径,以核心技术突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发展路径:基于宜丰县锂电新能源产业的现有基础,以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上级部门对生态环境的严格要求。一是在没有新的应用场景前提下,严格控制引入实力不够、行业内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严格控制新上碳酸锂项目数量,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县内现有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实现达产达标二是适应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扩张,充分寻找开发尾矿、锂渣应用市场,通过建设锂渣消纳场、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等渠道,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避免产生产业发展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风险三是考虑全市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统一布局,充分发展锂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品循环再利用,鼓励相关企业开展锂电池回收加工处理业务,形成锂电产业闭环生产运营,提高锂电产业集聚度四是基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与周边县区错位发展格局,积极引导县内企业从碳酸锂生产向正负极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中下游延伸,充分融入全市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整体布局。

三、重点任务

着力打造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金链、提升服务链,加快推动五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1.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统筹锂资源开发方案、开发规模和开发时序,科学评估开发价值与环境影响,严格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准入要求,强化矿山环境治理,所有含锂瓷土(石)矿山开采都按照高标准绿色矿山开采,坚持“谁开采、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全过程落实生态修复责任。

2.加紧锂渣利用处理。强化政院、企院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做到锂渣中蕴含的有用元素能提尽提,拉长产品链条。加大推进已规划的锂渣堆场项目建设力度,力争早日投入使用,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的锂渣消纳处理项目和临时锂渣消纳场的作用。

(二)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能级

1.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常态化调度重大锂电项目进展情况并进行月度通报,召开锂电专题政企圆桌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永兴特钢、宜丰时代、宜丰国轩、九岭锂业、金丰锂业等产业链百亿级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永兴新能源等碳酸锂生产企业产能扩张和提级增效。推动甬宜新材料、金博炟等负极材料项目加快建设和投产,早日达产达标。

2.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龙头骨干企业需求,大力引进配套关联企业;及时跟踪行业重点企业布局和投资动态,定期更新锂电新能源产业招商指引;瞄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地区,紧盯锂电新能源国内500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聚焦正极材料、生产设备、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配套等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锂电新能源重点招商项目,开展精准式、填空式招商。

(三)强化产学研用创新驱动

1.攻关核心技术。重点围绕永兴新能源、宜丰时代、宜丰国轩、九岭锂业、金丰锂业等碳酸锂生产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云母提锂核心技术优势,借鉴永兴新能源自主创新的复合盐低温焙烧技术与固氟技术,采用隧道窑焙烧工艺,创新了选择性高效浸出技术和净化除杂工艺等,实现从锂云母中高效低成本提取碳酸锂。加强与江西省建材集团共建锂渣固废资源利用研发中心、锂渣固废资源利用产业化生产基地,开展碳酸锂尾渣综合利用研究,促进尾渣在建材行业规模化综合利用。

2.提升协同能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发挥江西省锂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用,配合市争取引进中国有研集团等央企来宜建设动力电池检测中心、新能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化工作,支持企业加快完善锂渣回收利用标准体系,积极参与锂离子电池回收、充换电等重点领域标准制定或修订;严格规范涉锂长石粉和锂渣处置,加快制定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推动相关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四)扎实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锂电产业与建材行业等领域融合互促。鼓励锂电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储能电池”产业合作。支持建筑陶瓷相关企业与锂资源采选冶企业耦合发展,推动涉锂长石粉、锂渣在水泥、陶瓷、混凝土、路基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面向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产品,以及5G+智慧矿山等,推进锂电新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进全县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链发展工作。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二)强化协同配合。加强县、部门、乡镇(场)协同,明确目标任务,建立互联互通、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督促、指导推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工作。各部门、乡镇(场)要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政策支持。针对锂电产业的特点和实际,各部门、乡镇(场)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围绕重点任务分别细化工作举措和支持政策,压实工作责任,加大要素资源保障,构建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营商环境优化升级部署要求,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改善政务环境,协同解决好锂电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附件2

宜丰县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县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持续提升我县“1+2+N”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围绕我县绿色装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模式,努力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装饰材料产业基地,为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主要目标。通过4年努力,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取得突破,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加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6年,规上企业超80家,培育过20亿元企业1家,过10亿元企业5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家;全县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0亿元,其中建筑陶瓷产业链力争达到80亿元、竹木加工产业链力争达到30亿元。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建筑陶瓷产业链。借助毗邻丰城精品陶瓷基地以及泛高安建陶产业集群地域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建筑陶瓷转型升级,稳妥推进陶锂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以岩板全通体数字布料技术、陶瓷水性墨水、水性数码釉技术、大板干粒抛技术、3mm抛光磨边加工技术创新,打造高档、大尺寸、薄型、功能化建筑陶瓷;加快实施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及改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工厂;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打造节能节水型、轻量化、智能型卫生陶瓷等产品,同时强化原材料制粉、瓷砖成型及烧成、产品应用等重点领域的新产品研究和新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金属尾矿(长石粉)综合利用技术在建陶原料中的应用消纳。

(二)竹木加工产业链。以丰富竹木资源为依托,鼓励传统产业利用技术创新,开发“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等系列产品,形成上游竹拉丝、竹片、竹纤维,中游竹胶板、重竹板,下游竹家具、竹工艺品的全产业链模式,持续推动“全竹利用”的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硅材料、铝型材新材料产业。利用尾矿中的钾钠长石优势,聚力聚焦玻璃、玻纤等新材料细分领域的培育,以新型复合材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无机纤维,支持发展大尺寸异形截面复合材料、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电子基材。铝型材产业聚焦节能、提高能效,通过一系列的工艺节能改造、智能化管理改造,引导铝型材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陶瓷产业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广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推进建设建陶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等示范项目,到2026年,打造数字化标杆示范企业2家左右,力争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深入推动陶瓷产品品牌建设工程,一方面持续加大对贴牌、OEM代工模式的稳固提升,另一方面深化县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建,提升陶瓷品牌竞争力,深入与互联网商业平台、新社交媒体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从B2C端向消费者直接灌输品牌影响力。

(二)支持宜丰竹产业科创园建设。依托竹产业资源材质、产业基础和产业基地等优势,构建竹产业科创园,加大竹材加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竹材加工企业在生产技术与设备、竹产品设计、管理体系等方面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竹产业结构,重组竹集成板材、车厢板、重竹户内外板材集散地,吸引大量的竹板材及竹家具、工艺品等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完整紧密型竹加工链条,形成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竹产业集散基地。

(三)重点培育领航企业。围绕陶瓷、竹木加工、玻璃制造、金属建材等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骨干企业,培育至少5家10亿元企业;大力推进建材产业链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分类建立行业领域培育企业目录,培育新增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充分发挥重点企业领航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创新改革提升给予最大的政策倾斜,力争省级企业创新平台达到2家,培育一批绿色制造典型,推进产业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入落实绿色装饰材料产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确保按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严格落实新增产能管理政策,强化总量控制,加快低效产能有序退出,鼓励陶瓷产业按照1.1:1的产能置换政策压减低效落后产能,引入外部品牌对本土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重点实施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开展陶瓷低碳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逐步淘汰高耗能设备和工艺,推广使用绿色、低碳、环保工艺和设备,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深入实施清洁生产。在产业内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行动,推动行业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环境状况显著改善,清洁生产改造、清洁能源替代、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节水工艺改造提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水平及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建立绿色建材产品名录,力争绿色建材目录企业达到3家以上;推动绿色制造标杆创建,力争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左右。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实施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是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促进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具体要求。各乡镇(场)、各县直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强化工作联动,确保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发展落到实处。

(二)服务督导。县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实施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协同推进列入相关规划和产业链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健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为快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提供高效服务。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各乡镇(场)、各县直部门对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梳理,及时提交链长召开专题会议予以推进。

(三)政策支持。突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针对产业链制定实施“一链一策”,大力支持产业技术改造提升、节能减排,实施上下游配套,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本产业链发展。

(四)宣传报道。各乡镇(场)、各县直部门根据分工职责强化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舆论环境营造,在推进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积极报送宣传信息和相关题材,在省、市、县级各类媒体及时全面反映绿色装饰材料产业链的动态和工作成效。

附件3

宜丰县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稳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推动全县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企业培育为重点,依托富硒竹笋产业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集聚发展。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以富硒产品、休闲食品、特色饮品、生态畜禽加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等绿色(富硒)食品为发展重点,引导电子商务、贮藏包装、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品种多样、业态丰富,具有宜丰特色的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质量和水平,打造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基地。

二、主要目标

(一)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提升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宜丰特色优势,有影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结合我县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水稻、果蔬、茶叶、油茶、中蜂、竹笋六大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全县绿色食品(富硒)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力争到2026年,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头雁领航企业。加强优质中小食品企业梯次培育。引导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高对大企业的配套能力;培育若干“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引导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多措并举推动“小升规”。到2026年,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30亿元

(二)提高聚集水平。充分发挥富硒资源禀赋优势,为宜春市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链贡献力量。加快推进宜丰富硒竹笋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茶叶、富硒果蔬、富硒竹笋、富硒禽蛋等六大特色产业。

(三)提升创新能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达到1-2家,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支撑作用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富硒标准体系建设加快。

三、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一)打造一批标准化绿色(有机)富硒基地。立足宜丰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规划布局和重点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以建设集农业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富硒产业园为引领,坚持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打造富硒大米、富硒油茶、富硒茶叶、富硒果蔬、富硒竹笋、富硒禽蛋等6大特色产业。

(二)推动绿色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的融合发展。在全县范围内重点打造古村文化、竹文化、禅宗文化、渊明故里田园文化及绿色原生态景观,将绿色农业与休闲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 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如微信、手机报等,传播宣传我县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和景区风光、服务状况等。根据休闲农业基地的农事安排,适当组织一些节庆活动。要抓住宜丰推进全域旅游的机遇,大力推广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运用线上线下的先进营销模式,大力宣传宜丰的绿色生态农业,做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做强饮料产品。“百岁山”、“景田”等为龙头,积极拓展各类天然矿泉水产品和市场,发展面向中高端市场天然矿泉水。加快培育开发功能饮品和保健饮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实现产品功能化、精品化、特色化突破转型。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大对全县省市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百岁山”和“景田”天然矿泉水、纯净水为主导,重点扶持“三露”、“氧巴活泉”山泉水,为消费者引领独特的科学健康饮水生活方式,保持“百岁山”、“景田”2家龙头企业“中国饮料工业十强”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26年力争培育亿元以上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6家以上

(二)加快产业聚集。一是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富硒竹笋产业园为依托,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个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二是加快食品工业园建设。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食品园区定位,完善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鼓励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聚集,引导电子商务、贮藏包装、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三)提升产品品质。一是推进精深加工上档次。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技术改造,推动“机器换人”,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安全性。二是增加优势品种,培植新增长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关注消费群体动向,发展健康、方便、休闲、功能性食品品种。三是强化食品安全。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宣传企业诚信、安全生产,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企业主体责任,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四)打造富硒品牌。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培育壮大一批如“秋瑶”、“七0”“姚社长”、“宾顺”、“盈科泉”“竹香飘飘”等地方农产品品牌。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培育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的知名品牌、区域知名品牌和特产知名品牌。强化宜丰蜂蜜、宜丰竹笋、宜丰盈科泉茶等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利用。支持企业开展品质对标,将企业纳入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管理。依托智慧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充分运用无线射频和二维码等技术,采集规模种养户产地、厂家、质量及农业投入品使用等信息,实现生产主体可追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绿色(有机)产业的关注、认同和支持。加强对宜丰主要农产品、优质特色产品开展绿色有机地标产品认证,对没有认证绿色有机的生产企业给予积极的引导。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扩大宜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五)夯实科技支撑。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围绕产业链重点发展的领域,建立人才引育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协同育人,构建“基础+应用”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支科技型、实用型专业人才队伍,夯实人才基础。支持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食品科学领域高端人才和团队来宜创业。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对接江西富硒产业研究院、宜春学院、省总院食检院等科研力量,推进“江西省植物硒强化及评价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与省内外富硒科研单位合作搭建产业创新联盟,重点对农产品硒含量稳定性标准化生产、富硒阻镉等重金属伴生的有效控制、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三大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三是开展科普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硒知识科普和硒典型宣传。推介硒资源、硒科技、硒产品、硒文化。

(六)创新营销模式一是开展电商销售。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便捷、快捷、安全的优势,利用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开展地方特色食品的销售活动,通过网络渠道向国内外消费者销售本地绿色食品,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开展社交媒体直播销售。在热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进行产品销售直播、宣传,利用互联网与消费者进行交互式直播,打造网上爆品,营造商品热点,增强消费体验,提高销售量。三是打造线上线下多维营销矩阵。与专业机构合作开设产品“短视频+直播”、产品销售渠道的运营和管理、产品直销等培训班。利用好城区交通干线的户外宣传资源,多渠道助推宜丰绿色(富硒)食品加速“出圈”。到2026年,培育一批网络年零售额超1000万元的电商平台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督查调度。优化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乡镇(场)、工业园管委会建立和完善推动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领导机制,确保链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将绿色食品(富硒)产业发展列入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职责分工,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重大事项问题。完善定期调度、督查考核、产业统计等机制。

(二)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落实各项财政、税收、能源及减负等政策,县级财政整合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工业、科技、金融等专项资金支持,择优奖补富硒绿色有机产业基地和标准体系建设、富硒绿色有机设施农业、品牌创建、经营主体培育、科技研发推广等,县级财政每年按照市级政策1:1落实扶持资金,全力支持全县富硒绿色有机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数字化转型、新技术研发和应用;支持园区、基地、集群等产业平台建设,促进绿色食品工业提质扩量增效

(三)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通过政企圓桌会等形式,切实解决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生产经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富硒绿色有机农业生产设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辅助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以富硒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时给予政策支持;对重大富硒绿色有机产业项目用地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

附件4

宜丰县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链主效应

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县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壮大制造业领航企业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20〕40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思路

依托“链长制+链主制”的“双链式”模式,围绕我县制造业领域三大重点产业链,通过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一批链主企业梯次培育,加强对转型升级企业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形成链主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构建具有生态圈形态的产业“链主系统”。

二、培育目标

2026年,全县制造业领域实施转型升级行动,每条重点产业链培育1-5家规模效益好、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广阔、带动作用明显的链主企业。

三、申报认定

申报主体按照属地原则,依法在宜丰县境内登记设立,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

申报领域:新能源电池、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饮料这三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及细分产业链。

申报条件(以下条件需同时符合):

1.专注于主业,通过一定程度的管理升级和品牌提升,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业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

2.通过扩大市场,降低成本,提升企业规模效应,企业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元(细分产业链不低于10亿元)。

3.依托产业链协调作用,打通行业内断链,填补空白,促进产业链强带动,资源整合高效利用,拥有市内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企业、合作企业分别不少于5家、10家(细分产业链分别不少于3家、6家)。

4.通过科技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具备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3%(细分产业链不低于2.5%),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领军人才,主导或参与相关领域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具备国家级、省级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的优先考虑,打造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具有高数字化水平。

5.具有较强成长性,经济效益好,近两年盈利能力超过同行业企业平均水平。

6.企业积极作为、主动担当,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强。近三年无失信记录,未发生重大安全、环保、质量事故。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链主”分类行动,培育一批。主动嵌入省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链,每年推动每个产业链内3-5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动态筛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分类开展产业链“链主”企业的遴选,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构建以“链主”企业带动、单项冠军企业跟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梯次有序、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力争到2026年营业收入超5亿企业30家以上。

(二)实施“链主”登峰行动,壮大一批。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转贷资金、“财园信贷通”、工业技改专项资金等政策重点支持“链主”企业。加大支持龙头企业倍增发展,打造一批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备支配地位的旗舰型、百亿级的“链主”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链整合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实现裂变发展。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共同体,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供应等各个环节,建设产业链协作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制造、销售和配送,提高产业链协调性和供应链协同水平。大力支持链主企业大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着力培育生态型“链主”企业,力争到2026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家,其中,50亿企业5家以上。

(三)实施“链主”借力行动,招引一批。围绕产业链招商图谱,加大力度推动产业链招商,聚焦产业链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引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等具备链主特征的重大产业链项目。发挥已落户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吸引核心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的产业生态。推进全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促产业链项目早投产见效。力争每年引进投资超20亿元项目1个,重点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10户。

五、链主企业发挥作用

(一)主动为产业链建设建言献策,带头响应链长制有关决策部署,配合链长和牵头单位,摸清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和短板,梳理本产业链并绘制产业链图谱,协助绘制产业链图谱,针对产业链断点、堵点、痛点,研究制定重点攻关清单名录。积极参加链长制责任部门组织的各类产业对接活动

(二)牵头组织产业链中的企业及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破解“卡脖子”难题,切实解决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先进工艺等受制于人的问题。

(三)发挥“链主”企业生态主导优势。会同行业协会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通过为配套企业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带头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技术、新场景应用

六、支持政策

给予链主企业如下支持政策:

1.引导属地出台政策。对认定为省级链主(领航)企业的,由受益财政奖励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

2.支持企业做大规模。对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和50亿元的工业企业,且企业营业收入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幅的(受价格因素影响大的除外),由受益财政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

3.鼓励企业提升实力。对首次进入江西制造业民营企业100强,且企业营业收入增幅不低于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幅的,由受益财政奖励10万元。

4.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对首次认定为省级独角兽(潜在、种子)、瞪羚(潜在)企业的由受益财政分别奖励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

5.支持企业加快上市。将区域重点“链主”企业纳入上市培育计划,实行一企一计划,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协助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对上市成功企业按照标准分阶段予以奖励。

6.引导企业创新管理。引导我县优质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企业上市、管理升级提供咨询服务。

7.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在生产工艺等方面实施技术改造,企业技改投资超过200万元的给予投资额的10%奖励,单个企业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8.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生产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对获批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由受益财政给予每户20万元奖励,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给予上级等额奖励

9.重点支持金融需求。建立“链主”企业重点项目与相关产业领域政府引导基金的对接机制,落实“链主”企业资金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与“链主”企业联合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依托“链主”企业信用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10.优先保障土地需求。在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链主企业增资扩产、新建项目的用地指标需求。在保持用地性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允许“链主”企业将一定比例自由用地和建筑物转让给核心配套企业。

11.强化保障能源要素。在符合国家能源规定的前提下,优先保障链主企业正常生产用电,同时保障企业在用水、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需求的供应。

12.一企一策定制政策。“链主”企业在人才引进、公共配套等方面的需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针对链主企业建立高端人才引进、联系和服务制度,在企业高管的子女就学、住房、交通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链主”企业与中小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政府采购。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托县工业强县领导小组和县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链工作机制,统筹负责链主企业培育工作,加强定期调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链主企业经申请,可列席参加县经济会议。

(二)强化帮办服务。为链主企业提供专属服务,各产业链牵头单位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保障用地、用工、能耗、水电气热等全要素需求。帮助链主企业代理申报国家、省级、市级项目资金。

(三)实行动态管理。建立链主企业培育库,定期汇总分析培育指标完成情况,对达到链主企业认定标准的,通过媒体公开发布链主企业名单。

本行动方案奖补政策与原出台的政策相重叠的不重复享受,就高不就低。


附件5

宜丰县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县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增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布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聚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建立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塑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行动,到2026年,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等有新的突破。

——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2026年,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活动有效开展,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设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明显提升。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个、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5个,全力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

——创新型企业队伍逐渐壮大。2026年,力争推动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家。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6年,规上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

——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6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8%和30%。

三、重点任务

(一)聚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1.提升创新能力。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实施一批专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实施研发能力提升计划,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制度、培养创新人才、找准创新路径、解决创新难题。实施技术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提升企业质量控制、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和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引导省、市级创新平台企业实现产学研活动、发明专利、标准制定、新产品全覆盖。

2.激活企业研发。推行规上企业研发活动项目化,推动“小升规、规升高”,每年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0个以上,引导营收超1亿元的规上企业实现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投入、有研发活动目标。加大企业创新政策解读宣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到2026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

3.培育创新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大力推广技术创新先进经验和模式。围绕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中小企业。实施企业分类培育计划,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到2026年,力争推动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0家。

(二)建立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4.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自主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在所处行业和领域内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支持企业建设各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以国家级平台建设为牵引,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到2026年,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有突破,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5.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加快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重要集聚区等重大载体建设。依托产业集聚的工业园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培育一批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跨区域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现有锂电新能源、微晶材料、竹产业科创园、绿色食品产业园加快建设,提升创新能级,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聚焦优势产业链重点领域,以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培育组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能力提升。到2026年,力争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有突破,重点产业链共性研发平台全覆盖。

6.夯实行业技术支撑。强化园区科技创新功能,推动首位产业布局共性研发平台、头部企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形成实验室—中试基地—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形成—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聚集各类服务机构,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建设,为企业提供试验验证、检测检验、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等全方位技术支撑。培育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打造功能完善的全产业技术创新孵化链条。力争到2026年,建设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突破,工业园区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突破。

(三)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突破

7.攻关关键共性技术。聚焦重点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针对行业重大创新需求和“卡链处”“断链点”,梳理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引。支持龙头骨干、“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依托“揭榜挂帅”等机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专项,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方面聚集。到2026年,力争推动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1项,开发一批填补空白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8.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发布制造业基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目录。聚焦重点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领域需求,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关键核心技术成果。

9.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组织实施更多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重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能实现产业化。运用好创新产品保险补偿政策,促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和迭代升级。实施江西省新产品试制计划,到2026年,新增培育开发省级新产品5项,新增省级优秀新产品2项、“赣出精品”3项。

(四)塑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0.培育创新人才。构建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发挥宜春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学院布局。推动产教融合,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联合培养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工程师、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11.引育领军人才。扎实做好国家级人才计划申报推荐工作,持续壮大“国字号”领军人才队伍规模。建立重点产业“人才服务直通车”制度,为头部企业、重点企业提供人才引进、培养等全方面服务。面向产业链,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精准引育一批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的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

12.优化人才保障。加大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激发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落实省级职称“放管服”改革举措,积极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开展特色产业职称评审。充分利用宜春市人才智慧平台服务功能,高效运行工业园区党群人才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部门横向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汇聚推动全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动企业树立重视技术创新的理念。加大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典型经验案例的推广和创新政策、创新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强化法治保障。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强大动力。凝聚智库专家作用,做好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为全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撑,努力营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6

宜丰县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行动

方案(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县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22〕54号)要求,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我县制造业产业链,开展链主企业引领行动,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形成产业链内、企业间良好的集群集聚效应,不断完善产业链和招商,打造并推广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6年,每个重点产业链培育1-3户链主企业,本地协同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重点产业链微循环,培育形成新能源电池、绿色装饰材料、绿色食品饮料三大产业链且年总营收突破550亿元,全县首位和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9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专项计划。围绕三大重点产业链,滚动推出重点培育企业清单,逐企形成“一企一策”方案,部门协同、各服务单位联动做好涉企惠企政策落实,多渠道保障用能、用工、融资和物流运输等需求,帮助企业加快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提升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力、产业链上的带动力、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支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通“项目遴选、小试中试、产品上市、生成企业”通道,提升中小企业生成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在技术创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知识产权、市场开拓、合规化建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培育壮大一批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支撑作用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配套服务大型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供应链伙伴计划。梳理供需清单,支持大企业发起建立产业链企业联盟,根据关键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软件需求形成“大企业产品需求清单”;全面摸排中小企业主导产品、产能规模、拟配套对象等信息,形成“中小企业产品供给清单”;不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对接活动,推动首台(套)产品应用推广,促进企业供需对接及时化常态化。鼓励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大型企业针对性召开行业协调会、跨行业对接会,搭建大中小企业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线下对接。聚焦重点产业垂直需求链和横向协作链,制定更新完善《宜丰县重点产业招商指导手册》,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链招商小分队协同作战机制作用,系统梳理与宜丰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目标客户库、项目数据等信息,实施“靶向招商”,力争在重大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实施创新共为计划。建设公用平台,鼓励大企业创建省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大企业聚焦本行业、本领域发展需要,围绕共性和关键技术需求,加强上下游资源整合组建产学研联盟,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开展技术攻关,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并开放使用科研设施设备,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支持中小企业积极融入大企业创新体系,立足专长开展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基础设计等创新活动,助力大企业加快创新成果突破,提升产业链群整体竞争力。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要求,深入组织开展“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四)实施银企携手计划。依托产业链金融服务团,统筹银行、证券、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基金公司、创投公司等金融机构资源,开发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实现融资需求与金融供给精准匹配。鼓励核心企业整合上下资源建立基于供应链的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大中小企业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为金融机构开展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服务提供支撑。搭建产链融资体系,支持核心企业向配套中小企业应收账款提供确权服务,为中小配套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融资提供便利。鼓励金融机构深化同核心企业合作,共建“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融资体系,快速响应链上企业融资、结算、财务管理需求。

(五)实施产业协会聚力计划。加快县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换届并有效运作,设立“一产一分会”,选出一批产业龙头担任产业协会会长,组织开展政企交流会、领军人才培训班等活动,促进产业内部交流合作和企业之间取长补短,探索跨产业链之间的创新与合作。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组织召开行业内供应链企业协调对接活动、跨行业配套产品对接活动,实现供需双方线下对接。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政企协同推进机制。把打造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链长每年至少牵头召开一次本产业链推进会议,研究制定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解决产业问题。探索建立“明确一位县政府牵头领导、安排一个牵头单位、制定一项行动计划、形成一份重点企业(机构)名录、落实一个重点项目清单、成立一个行业协会、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调研、每年举办一次行业大会”工作机制。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方参与”,积极承办省级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交流会议,持续参与全市各种重大产业推进活动,推动开展产销对接、产融对接、人才对接、产学研对接,进一步畅通链内循环。要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明确突破方向,聚集要素资源,推动差异化发展。

(二)推动工业互联网常态对接机制。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企业自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中小企业实现网络化融通,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上云”补齐信息化短板,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依托宜春市智慧工业平台、宜丰县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宜丰县锂电企业指挥调度平台,及时发布问题需求、技术需求、融资需求、产业链需求“四张清单”,探索开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品供需对接功能模块。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建立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聚焦三大重点产业链,提升二级节点服务能力,打造省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

(三)强化要素保障机制。依托政企圆桌会议等平台,推动要素资源配置与产业链发展联动,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提升用地、用电、用水、用气、能耗、信贷等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有效保障产业链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要素需求。以产业链升级和企业发展共性,需求为导向,整合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推广、计量检测、测试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资源,补齐公共服务平台短板。

(四)推广典型示范宣传机制。从行业、企业两个维度切入,加大对先进融通模式、典型经验做法的挖掘力度,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适时组织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交流活动,深化企业融通发展理念。

附件7

宜丰县制造业平台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根据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江西省打造升级版开发区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和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方案的通知》(赣工强省小组办字〔2022〕39号),《宜春市制造业平台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与《宜丰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3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以夯实承载力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工业园区优化升级,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营商服务提升突破,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平台、产业发展的主载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二、发展目标

2026年,省级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00亿元,新型省级产业基地(竹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

2026年,生产性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产城融合步伐加快,“大园区+新城”公共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宜丰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力争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园区,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园区发展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引领。加快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根据宜丰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及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因素,从县级层面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精准定位各乡镇(场)重点发展细分产业领域,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形成错位发展、区域协同、资源共享、集成推进的格局,全力构建彰显宜丰特色的“1+2+N”绿色产业体系

(二)加速集聚发展。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整合要素资源,打造、创建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链条配套完整的省级及以上产业基地。支持工业园区优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工业园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生态链,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实施铸链补链强链扩链,实现集群式产业链升级,加快产业集群优化整合,错位发展,培育锂电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园区,推动产业集群提能升级。

(三)推动园区提档。优化园区平台,加强园区整体规划和功能配套,抓好“园中村”治理,稳步推行“工业园+主题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按照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要求,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按照便于为企业、群众提供服务的需求,统筹规划布局居住、餐饮、金融、商业、娱乐、教育、医疗、交通、社区服务等功能网点,依托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综合体项目,融合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打造综合服务网络平台,持续推进智慧环保监控平台、智慧安全监控平台、企业综合服务智慧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公共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的智慧园区,规划建设具有多种功能的制造业生产经营性服务平台,提升工业园区整体品质,基本形成“大园区+新城”公共服务网络

(四)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园区建设,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废气专项治理、固废综合利用三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治理废气、废渣。推动工业园区集中供气、供热,推广光伏发电、热电联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节地增效”行动,完善项目入园和退出机制,清理盘活僵尸项目和僵尸企业,积极探索”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结果应用途径,着力提升亩产效益。

(五)提升运营商效能。打造宜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统筹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为企业提供服务,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实现营商服务质量突破提升。利用智能化平台与大数据科技手段,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引导平台增强5G等新技术支撑能力,推动“5G+智慧矿山”等项目落地宜丰,减少企业办理业务花费的人力物力,为企业实现“减负增效”,打通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充分利用好市、县资源,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通过宜丰县工业企业转贷帮扶管理中心,为企业解决实际经营中遇到的短期资金困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使企业经营得到极大便利。利用好服务平台,创新政府治理,优化营商环境,使优化营商服务工作的重心从系统平台建设转向全面提升服务效能,以不断健全完善常态化的管理运行机制为核心,实现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六)加强金融服务。加大财政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信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推出差异化融资产品,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宜丰工业园区管委会要加强统筹协调,与园区企业建立密切沟通机制,统筹推进制造业平台提升工作,加强工作协调和政策协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及时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督促检查。按照目标要求,明确宜丰县工业园区相关工作推进进度和责任主体,配合宜春市工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展月调度、季督查、年交账,配合宜春市工业园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定期组织开展工业园区互检互查行动。

(三)强化考核评价。加强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坚持全市县市区工业园区综合考核体系,补短板强弱项,每年力争进入全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一等次园区。

附件8

宜丰县数字制造提质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加快数智化建设,推动全县“1+2+N”绿色工业产业体系高质量跨越式增长,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23〕46号)、《宜春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6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实施“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到2026年,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更加有效,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60%以上,数字化服务资源有效满足企业需求,鼓励企业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上云,引导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设计等业务应用上云,带动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培育30家以上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0家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每年打造2个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宜丰工业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宜丰锂电指挥平台,推动第三方咨询服务本地化、数据本地化、税收本地化。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转型路径

1.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引导企业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推动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水平评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工作,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孵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到2026年,力争实现全县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5家以上、“小巨人”企业达到8家以上、单项冠军企业达到6家以上,“独角兽”“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60家以上。推动龙头企业示范引领,鼓励龙头企业“一企一战略”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面向配套企业开放数字化服务,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数字车间),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宜丰工业企业服务中心。到2026年,力争每年培育升级版智能工厂、数字车间2个以上。

2.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立足县域主导产业制定数字制造提质路线图,一产一策出台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积极培育一批智能工厂(车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厂、5G全连接工厂和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形成“一产业一标杆”。结合产业特色和基础探索建设“产业大脑”,重点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在采、选、冶环节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大脑建设,提升产业大脑服务水平和监测能力。注重链式转型升级,坚持“链式思维”推动数字化,发挥产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的核心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鼓励尼罗电器、华津电子等企业开展配套部件产品商业收储,提升产业链整体数字化水平。

3.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推动政策、网络、标识、平台、资源、应用、安全进园区,提升园区网络设施支撑能力,加速宜丰锂电新材料产业园和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推进园区管理、服务、监管、产业数字化升级,积极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支持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向智能、精细发展。

(二)强化基础支撑

4.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持续优化企业云服务、产业园区及配套服务载体5G网络建设,到2026年全县5G基站建设数达到1500个以上。完善赣西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主动融入全省算力网络布局。推动宜丰锂电指挥平台建设,逐步构建产业信息化监管体系,引导锂矿资源产量、品位价格、运输流向和安全生产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5.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模式转变。大力引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培育特色型、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应用场景、示范企业和园区等培育建设。到2026年,力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以上。

(三)提升配套服务

6.提升问诊服务能力。组织开展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普查、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估,健全县三级数字专员工作推进机制,开展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一企一档”方式建立产业数字化评价结果档案库,分行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数字专员”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县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数字化诊所”建设,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入企“问诊”。

7.提高转型支撑能力。鼓励数字化基础好、技术能力强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支持企业剥离数字化业务部门成立独立法人,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四)完善生态建设

8.加强平台建设。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中小企业特征及需求,研制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数字化转型产品、方案和服务清单,分行业分区域推进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力争每年形成1个典型应用场景、1个实践案例。

9.加大技术创新。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团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加强数字化转型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应用推广,加速智能传感终端等领域研发突破和迭代应用。加大首版次软件认定力度,支持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推广应用工业APP。推进工业大数据分级分类,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数字化领域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修订。

10.强化安全保障。督促工业企业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组织开展工业领域数据安全检测评估,加强工业领域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目录备案管理,指导工业企业强化数据安全分级防护措施。强化全县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运营,积极推动网络安全探针建设,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推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督促企业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业强县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数字制造提质工作,结合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普查结果,选择数字化基础好、转型需求迫切、带动作用显著的企业,梳理数字制造提质需求,形成提质任务清单,制定提质工作方案。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围绕产业现有基础和企业发展需要,优化支持政策,争取省级和市级政策支持,引导数字制造提质升级。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加强数字化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紧缺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进力度。对符合条件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基建项目,支持申报专项债券需求和贷款贴息。

(三)突出示范引领。健全“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工作机制,常态化举办供需对接会,重点突出制造业领域清单对接,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大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规模化推广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样本企业,培育一批优秀场景、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争取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


附件9

宜丰县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

2023—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县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企业〔2022〕63号)和《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江西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赣工信规字〔2023〕1号)以及《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立完善的优质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为抓手,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企业服务力度,推动全县中小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涌现、领航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为全县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230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五十亿元企业5户、超十亿元企业15户、超亿元以上企业90户;全县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60户、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30户以上,全县专精特新企业达到45户以上、小巨人企业8户以上、单项冠军企业6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50户以上,力争本土上市企业新增1户,积极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企业分类培育

1.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夯实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基础,“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2.推进链主企业选育。制定链主企业选育行动方案,实施“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培育若干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实力、带动能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3.加快培育领航企业。实施“百企领航”培育计划,强化与行业知名企业对标对表,实现提质增效和倍增发展,着力培育旗舰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全县更多企业改制、挂牌、上市。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大力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知名高校院所、链主企业来宜共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平台体系,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5.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聚焦重点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专项,发布制造业基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攻关指南,大力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组织实施更多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6.推进创新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实现有效技术交易并在本地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对列入国家、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予以奖励。实施发明专利提质倍增三年行动,开展中小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或牵头申报的科技研发、重大成果转化等创新类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7.支持企业数字化升级。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装备和生产线进行全链条改造,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推进宜丰县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接入市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支持企业打造省级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企业、场景。

8.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实施新一轮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9.支持企业绿色化升级。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引导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

10.支持企业服务化升级。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推进服务型制造典型示范为抓手,着力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打造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创建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11.支持企业品牌化升级。引导和激励中小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宜丰特色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鼓励企业打造江西省名牌产品。

12.支持企业高端化升级。引导我县优质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企业上市、管理升级提供咨询服务。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

(四)完善企业服务支撑

13.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深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根据实际情况,在县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14.完善人才支持。执行《宜丰县人才服务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优化运行“远近皆宜,聚才致丰”宜丰人才小程序,持续做好为高层次人才定制人才智能服务卡工作,为人才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开通企业人才评定“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可不受资历、“台阶”限制,按留学回国人员或有突出贡献人才专业技术资格审定办法,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同时高标准打造100套租赁式人才公寓,拿出50套产权型人才公寓,面向急需紧缺人才定向配售

1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加快宜丰县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宜丰县智慧园区平台建设,提升平台的数据汇集、分析和服务等能力,积极培育和引入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平台服务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省、市、园区、企业四级联网及信息协同共享。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县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强化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和督促指导。各部门、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凝聚工作合力,扎实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二)强化工作合力。充分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资金,县财政要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各部门、各乡镇(场)务必要强化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导向,引导各类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倾斜。

(三)强化监测考核。各乡镇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运行监测调度,形成监测分析和跟踪服务月报机制,工作情况及时报送县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县政府将对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工作开展落实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不定期进行通报,并将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作为部门、乡镇(场)争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