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宜府发

宜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丰县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政府部门:

《宜丰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十七届县政府第29次常务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2023822

(此件主动公开)


宜丰县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宜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积极稳妥推动全县碳达峰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系统谋划、梯次达峰,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工作原则,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全面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绿色产业提质助力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降碳行动、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固碳增汇强基行动、绿色生活倡导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完善统计核算、财税价格、绿色金融、权益交易等保障举措,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宜丰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通过具有宜丰特色的碳达峰路径,以产业升级和提高能源效率为抓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期间,全县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引导机制不断完善,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总量增速减缓。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全面形成,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逐步建立,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如期实现全县碳达峰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要坚持安全平稳降碳,逐步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能效提升。

1.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统筹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加快终端用能领域电能替代,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率。严控新增耗煤项目,严格控制建材、化工、有色等行业燃煤消耗量,有序淘汰耗煤落后产能,新、改、扩建项目严格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控制非电用煤消费增长。合理调控油品消费,保持油品消费处于合理区间。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推进天黄潭管道天然气建设,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合理引导工业用气,提高天然气安全保供能力。到2030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确保完成市下达目标。(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住建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国网宜丰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强非化石能源发电项目规划管控与政策保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光伏发电投资、建设和运营,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充分利用产业园区、公共机构和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创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光伏+应用场景,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热和生物天然气。推动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大力支持潭山地热资源开发。合理推进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高山风电,加快推进江西华电宜丰双峰黄岗风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县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1万千瓦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县工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国网宜丰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电力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重点优化变电站布局,实施县域、工业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进220千伏荷舍变、桥西以及110千伏清水桥变、英村变、花桥变、棠浦变变扩建工程,加快建设110千伏故村变、车上变新建工程。加大配网升级改造力度,实施工业园城乡中低压网架提升工程,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坚固的电力保障体系。加强能源电力领域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鼓励新能源电站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到2030年,全县电网具备5%左右的尖峰负荷响应能力。(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国网宜丰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工业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加快工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对全县实现碳达峰具有重要影响。要积极发展低碳高效产业,推动高载能产业技术改造,依法依规整治高碳低效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1.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型工业体系。加快建材、化工、有色等高碳排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工艺升级、功能升级、产品升级、产业链条升级,提升产业辐射带动力和贡献率,增强产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和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行绿色制造,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优化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应用比重。围绕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聚焦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完善和延长产业链,打造优势互补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发展。(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积极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提升建材企业数字化控制水平和清洁能源比例,支持重点建材企业开展废弃物协同处置和高效节能技术设备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以鼎盛新材料为龙头,定向培育、孵化、招揽、集聚微晶材料上下游企业,完善绿色建材产业链。强化建筑陶瓷产业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攻关,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自动控制及智能化控制技术,提高智能智造水平。(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科技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严格落实项目准入机制,落实国家化工行业产能控制政策,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化工行业产能整合,落实“碳酸锂项目必须进入合规园区,回收硫酸钴和硫酸镍等危废品为主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必须进化工园区”的政策要求。建设重点化工企业智能化信息预警平台,对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污染物排放实时监管预警,有效推动化工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宜丰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动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建立健全废弃有色金属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引导有色金属生产企业选用绿色原料辅料、技术、装备、物流,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倍鼎新能源为载体推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形成闭环式产业链条,加速形成生产-利用-回收的绿色循环生产体系。加快绿色高效储能产业集群升级,支持扩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规模。(责任单位:县工信局、县发改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宜丰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落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管、能耗预警、奖惩问责等制度体系和监管体系,全面梳理拟建、在建、存量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立管理台账。常态化开展项目准入会商、联合审查工作,对未履行用地、节能、环评、施工许可等审查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对已建成投产的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为基准,鼓励引导企业自愿开展节能诊断和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加快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升级。(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快推动城乡建设绿色转型,提高城乡建筑能效水平,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在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落实绿色低碳要求。

1.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区域绿色建筑规划。树立城乡绿色国土空间规划理念,推动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提高空间配置效率,增强空间治理能力,提升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和优化配置资源能力,支撑各类区域战略实施。按照城市景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加强城市总体设计。重点增加公共绿地空间、道路交通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补充完善低碳生活服务设施。统筹城市双修和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海绵城市、园林城市四城同建,打造长江中游山水田园城市。优化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推动城镇水、电、气、路、信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充分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现实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推广装配式建造方式,有序推进绿色建材推广使用,积极推动绿色施工。(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城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国网宜丰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建筑能效水平。落实低碳节能设计,严格执行建筑绿色低碳要求,实施项目源头把关,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要求和绿色建筑标准,并纳入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范围。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公共建筑节能节水改造,落实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大力提升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水平,打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工程。推进公共建筑用能监管,加快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功能。落实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制度,积极推进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申报认证,提高新建绿色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鼓励绿色建筑区域试点示范,探索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宜丰生态环境局、县科技局、县市监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政策,加大落实力度,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建筑结合建筑改造应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系统,推进光伏幕墙、光伏遮阳等一体化技术应用。深挖建筑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鼓励应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多种能源耦合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推广应用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国网宜丰供电公司、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农房建设,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既有农房节能改造,鼓励新建农房低碳设计,推进新能源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提升农村能源自给率。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城乡电力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农村天然气利用,积极推广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用装备和灶具,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农村能源新模式与新业态,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责任单位: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自然资源局、国网宜丰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实现交通领域结构性减排对推动全县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完善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化。加快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化,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销售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积极推动客运交通实现高速化、清洁化、低碳化,鼓励符合农村客运特点的安全、实用、经济型客车或客货兼用型车辆推广应用,推进农村客运车辆标准化建设。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替代行动,加大公交车、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环卫车、物流配送车辆的新能源替代力度,加快提高出租车、网约车新能源化比例。严格管理车辆使用年限,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换代,严格落实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制准入制度。到2025年,全县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到72%、35%。到2030年,营运车辆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0%。(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县公安交警大队、县市监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绿色高效低碳交通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发展绿色运输方式。加快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及工业园至火车站物流通道建设,挖掘铁路运输潜力,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强道路客运运力调控,引导道路货运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不断提高客、货运实载率,着力强化管理性节能减排。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有效整合城际公交与城内交通信息资源,加快城乡公交体系升级,提升智慧化调度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构建慢行交通系统,完善全县公共自行车布点,加强共享单车的投放、使用及运营监管,构建便捷高效的绿色出行体系。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科学合理优化公交线路,推进全县交通场站低碳化改造,因地制宜铺设分布式光伏,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在公路建管养各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充电设施布局,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重点推进大型商场、公共停车场、公交首末站、出租车服务区、公路服务区等场所建设充电设施,建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构建住宅小区居民自用充电体系。到2025年,完成新建充电桩400根。(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打造智能绿色低碳物流。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推进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物流产业数字化升级,构建全县物流公共信息网络,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应用场景,推动全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铁路、物流园区信息化数据对接。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广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引进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完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和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动产业基地、专业市场、城乡配送、冷链物流等物流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供销社、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绿色产业提质助力行动

推动经济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循环高效型、清洁低碳型绿色产业,加快构建1+2+N绿色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

1.培育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碳达峰碳中和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储能电池产业、绿色装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等绿色产业,探索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型产业和企业,提高绿色产业集聚度。大力支持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应用等领域加大项目引进,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以竹产业科创园为重点,顺应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以竹代钢的城建导向,以全球性限伐、禁塑为契机,加快以竹胜木、以竹代钢、以竹代塑步伐,大力发展竹板材、竹新材料产业,努力创建竹资源利用新技术集成区和省重点竹加工产业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培育一批数字经济延链强链项目,重点培育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5G、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等数字经济企业,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科技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围绕做大富硒绿色有机产业、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响农产品品牌,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富硒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加快建设富硒竹笋产业园,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知名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林下经济高山经济等农作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培育壮大有机大米、油茶、果蔬、蜂蜜等特色产业。加强农牧统筹,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推进种养结合,鼓励在规模种植基地周边建设农牧循环型畜禽养殖场,促进农牧循环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发改委、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发展绿色现代服务业。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引领,强化文旅、农旅等多领域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禅意、生态、古村等优势资源,擦亮观光休闲乡村游”“禅修养生游”“古村文化游”“森林康养游等名片,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培育数字文化旅游新业态,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拓展旅游+模式,通过旅游+生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拓展户外活动,推动旅游业绿色发展,提升游客绿色低碳意识。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探索发展绿色金融。(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卫健委、县民政局、县农投公司、县旅投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落实节约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促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全面提升节能管理综合能力,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提升节能综合管理能力。推动节能管理源头控制,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统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综合评价,持续实施能耗强度激励制度。落实用能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考核,鼓励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加强县级节能监察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常态化节能监察机制,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节能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阶梯电价等手段,充分发挥节能监察约束力。(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监局、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乡建设节能降碳工程,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建材、化工、有色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工业锅炉、窑炉、农机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补贴等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促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严格执行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推动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设备应用。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应用。优化基础设施用能结构,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能耗量超过1万吨标准煤/年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集中管理,加强对大型数据中心能源计量审查和节能监察,规范用能行为。(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低碳目标纳入循环经济目标体系,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发展协同提效。

1.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深入开展园区循环改造,优化园区产业布局,组织园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积极推行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推动能源梯级利用。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加强园区产业循环链接,推进工业余热余压资源化利用,促进企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建设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园区物流管理。开展建材、储能电池、木竹制品、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示范,打造园区、产业及企业三个层面的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30年,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全区域统筹、全过程分类、全品种监管、全链条循环,做好重点品种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全面加强大宗废弃物循环利用管理,大力加强工业副产垃圾、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积极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鼓励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建陶、新型墙体材料、土壤改良剂等产品。推进鼎盛新材料等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强化尾砂、锂渣、公路建筑废料等科学技术攻关,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探索含碳固废高值材料化与低碳能源化利用、多源废物协同处理与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重型装备智能再制造等技术研发应用。(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县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旧物品回收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系统。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系统。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重点,建立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废弃物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领域。实施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大件固废拆解厂。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积极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和环保治理技术设备产业。(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住建局、县城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各类废弃物源头减量机制,鼓励使用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产品。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加强电商垃圾治理,整治过度包装,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提升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县压缩、区域处理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闭环体系基本建成,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提升至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达到85%。(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发改委、县住建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市监局、县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科技创新赋能行动

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

1.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探索揭榜挂帅制度,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优化支持方式,强化激励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的多元治理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知识产权执法,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围绕实施双碳重大科技创新,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技术转化应用。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依托新能源电池产业,开展绿色高效储能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加快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能源供给转型和脱碳降碳需求,重点突破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储能等关键技术。探索开展森林绿碳、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固碳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支持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联合攻关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产学研创新链等资源,推动各领域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融入双创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谋划搭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聚焦1+2+N产业体系,充分发挥省储能电池绿色循环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绿色低碳效应,支持武汉理工大学-宜春微晶玻璃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双碳人才引育。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开展高端人才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引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育等工程,做好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申报推荐工作和市双百计划申报评选工作。加强人才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参与各类高层次人才招聘活动,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着力引进培养一批碳达峰碳中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智库体系。(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固碳增汇强基行动

生态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是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系统观念,积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1.巩固生态系统碳汇成果。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着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划定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三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加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城郊湿地保护,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充实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重点针对新昌湖湿地公园等湿地开展保护工作。完善以行政村林长、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管理体系,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推动全县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和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工程,不断优化森林结构,实现全县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明显提升。加强森林山地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防控松材线虫病,提升森林资源安全防护能力。(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储林项目基地建设等重点林业项目,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谋划推进宜丰县林业碳汇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引进公益造林,开展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造林绿化行动。推进退化林地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鼓励在废弃矿山、荒山荒地、裸露山体上恢复植被。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持续开展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植被恢复和复垦,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9%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100万立方米(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宜丰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开展县域范围内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矿山等碳汇本底调查、储量评估和潜力分析。加强县内林业碳汇资源监测和碳储量核算工作,适时推动核证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和储备。推广竹林固碳减排技术,提升竹林经营和竹制品增汇固碳能力。积极参与全国全省碳汇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开展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品牌体系创新探索。充分挖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和品牌价值,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积极争取全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推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量化。(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人民银行宜丰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农业固碳减排。以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扩大农作物轮作范围,改善农田排水系统和耕作方式,实现土壤改良,提升农田固碳能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持续推进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推广以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残留化学农药为重点的安全科学用药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实行县乡村三级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支持应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肥应用、增施有机肥等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33.7万亩,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43%,化肥利用率达4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宜丰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绿色生活倡导行动

绿色生活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持续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倡导简约适度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领导干部培训,把绿色理念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挖掘全县生态文化资源,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介和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传媒,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宣传活动。通过在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时间节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将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开发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发改委、县教体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气象局、县妇联、团县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活动,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清洁)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等试点示范创建活动,总结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大力营造绿色生活新风尚。大力支持炎岭村进行低碳示范村建设,总结并推广经验成果。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在日常消费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进一步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鼓励节水、节电、节气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创新绿色产品供给机制,扩大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支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引导民众优先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低碳方式出行,鼓励拼车或使用共享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探索开展碳普惠平台建设,建立碳币兑换激励机制,探索融入医疗、教育、金融等机构和商超、景区、电商等平台的碳普惠实施路径。(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县市监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委宣传部、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重点用能单位全面碳排放核算管理体系,深入研究节能降碳路径,制定一企一策专项工作方案。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宜丰生态环境局、县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领导干部培训。强化对全县各级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培养,广泛提升专业能力素养,从而增强全县绿色低碳发展建设能力。立足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实际,不断创新载体形式,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深化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各领域相关职能部门及各乡(镇)强化人员配备和职责分工,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强化管理能力,定期开展专项培训,鼓励开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培训考察、交流研讨、课题研究等活动。(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贯彻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要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鼓励支持行业、企业开展相关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并争取纳入国家或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遥感测量、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开展重点排放企业、行业或区域碳排放实测试点工作。对接市级大数据平台,与统计、生态环境、能源监测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数据衔接、共享及协同机制,实现智慧控碳。(责任单位: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宜丰生态环境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县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税、价格政策支持。大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行动、重大示范和重大工程,积极落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化利用等领域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和科技创新。严格执行差别电价、阶梯用电等绿色电价政策。(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发展绿色金融。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低碳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稳步提高绿色贷款占比、扩大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发展绿色金融信贷,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积极探索以碳汇、绿证、碳排放权等为标的物的绿色金融信贷,拓宽绿色低碳发展的投融资渠道。(责任单位:县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宜丰支行、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宜丰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发展环境权益交易市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省用能权交易市场、绿电市场等进行交易,加强市场机制间的衔接与协调。鼓励支持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育壮大能源管理、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等服务产业,进一步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咨询、诊断等市场化服务,建立市场化减碳模式。利用好森林、湿地、草地、生物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自然资源,开发碳汇、可再生能源、碳减排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宜丰生态环境局、县财政局、县林业局、国网宜丰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健全宜丰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机制,建立宜丰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县发改委负责牵头统筹推进碳达峰工作研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各领域碳达峰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出台相关政策,统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强化责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要围绕达峰目标做好目标责任分解工作。各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各乡镇要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关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合力推进全县早日实现碳达峰。

(三)严格监督考核。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实行年度报告、中期评估的考核机制,并将结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考核内容,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碳达峰工作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控制目标的乡镇及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