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宜府发

宜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访问量: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林(垦殖)场,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4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期,是江西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也是宜丰县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打造“美好生活在宜丰”城市品牌,高标准建成“美丽江西宜丰样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宜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为依据,并与《宜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充分衔接,作为指导宜丰县“十四五”时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制定相关规划、行动方案、政策措施时应当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本规划的要求。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基础与形势

“十三五”以来,宜丰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严管为保障,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扣除疫情影响值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5.8%(扣除疫情影响值后),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6项常规监测指标年均浓度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类标准。全县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全县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为100%,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或优于Ⅲ类水比例为100%,V类及劣V类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全县森林覆盖率71.9%,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优,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宜春市前列。

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宜丰县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县,以全国第17名、全省第1名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共创建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乡镇,比2015年增加1个,实现了全县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18个省级生态村,比2015年增加3个。2020年,黄岗山垦殖场炎岭村获批江西省低碳试点社区。

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以中央环保督察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严厉打击各类环境执法行为,开展了各类行业整治、“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涉及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全面清查、企业环境安全风险检查、企业污染整治提升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环境信访快速反应机制,切实提高信访调处的效率和质量,高质量完成第一轮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各项工作任务。2020年,将生态警察中心升级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网格化治理中心,在全县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一级网格17个,二级网格241个,三级网格1681个,解决生态环境问题62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分治”到“合治”、从“处置”到“管控”的大转变。

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十三五”期间,为增强宜丰县水环境监测监控手段、进一步提升风险应急能力,在板坑水库、工业园区、上高宜丰两县跨境交界断面(棠浦镇袁谢村)、耶溪河锦江汇入口处建设4座地表水自动环境监测站,建设12座乡镇断面地表水自动环境监测站,对各断面水质的进行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各断面水体的水质状况,同时采取定期对在线监控进行比对监测和不定期抽查两种形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购置无人机、便携式金属检测仪、便携式土壤检测仪、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和暗管探测仪,实现快速检测和全方位监管。建设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集中统计分析和决策评估。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时期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75亿元,年均增长7%,人均生产总值达54595元,年均增长9.75%。绿色产业成效明显,全县绿色高效储能系统制造、绿色新型装饰材料、绿色食品饮料三大支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

1  宜丰县“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基期值

2015

规划目标值

2020

指标

属性

2020

环境质量

1

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约束性

完成

2

全县四条主要河流水质

Ⅲ类

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约束性

完成

3

全县城区空气质量

二级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约束性

完成

4

城区环境噪声

2类

达到2类区标准

预期性

完成

污染防治

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70(老计算公式)

80(老计算

公式)

约束性

完成

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5

90

约束性

完成

7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5

90

预期性

100

(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难度增大。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产业结构偏传统、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的经济产出绩效偏低,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较大,全县光伏、水电等资源规模有限,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难度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放松生态环境监管、减少环保投入,重回传统发展老路的现象可能反弹,生态环境政策选择余地减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十三五”时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口、产业进一步集中,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难度增大。交通污染逐步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臭氧问题逐渐突出,且控制手段有限,空气环境质量维持和持续改善难度增大。此外,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薄弱。

生态环境基础保障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全县虽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但建设进度仍滞后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较低,部分乡镇污水管网管护不到位,城区、集镇雨污合流、污水管网破损、雨污管网错接混接等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监管、监测、执法、应急能力不足,面临人手不足、现场监察任务繁重等困境。生态环境大数据跨部门整合运用、跨区域共建共享共用机制还不够健全。

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环境风险类型和成因多样化、复杂化,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多,潜在问题多、安全隐患多、信访投诉多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环境应急监测、应急物资储备依然不足,全县主要流域一旦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难以及时处置。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敏感性日益增强,对环境风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环境维权行为普遍增多,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的复杂形势,叠加疫情常态化影响,宜丰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形势下,宜丰县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战略机遇期和窗口期,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

机遇体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和根本遵循,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力量源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出台、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及宜春加快建设赣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深入推进,为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打下了良好基础。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主动适应新常态,将为宜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全面拓展发展空间和提升发展质量。“十四五”时期,宜丰县将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机遇,紧跟宜春市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锂矿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全国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基地,成为宜春锂电新能源头部企业的配套基地。同时,发挥宜丰“中国竹乡”优势,大力推进竹产业科创园建设,培育壮大绿色建材产业,打造省级绿色装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

挑战体现在: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是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企业和部门对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不高。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新定位、新需求、新使命。工业是宜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全县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这与落后的陈旧的基础环保设施相冲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达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然而,当前全县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仍然不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发展不足与发展过度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仍存在,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综合来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十四五”时期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为2035年实现全县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开好头、起好步。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大力推进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化,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以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夯实新时代“美丽江西宜丰样板”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保护优先、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先决条件,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绿色引领,低碳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宜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精细管理、标本兼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理,建立系统完整、责权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强化分区分类管控,突出精准科学治污,采取分类分项施策,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改革创新、社会共治。坚持改革牵引和创新驱动,转变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1.规划目标

展望二Ο三五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空间格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质量省内领先,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

锚定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产生活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增长和污染物排放逐步“脱钩”,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保护建设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升。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进展,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综合考虑宜丰县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的特点和“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目标为: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行,绿色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要求以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更加顺畅。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5年,宜丰县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中有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中向好,细颗粒物(PM2.5)浓度不高于25μg/m3。水环境总体质量得到改善,地表水质量好于III类水体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上级下达的任务目标。污染水体较大幅度减少,已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全面消灭城市黑臭水体。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71.9%,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批复要求。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保护得到强化,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和参与度持续提升。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全面转化,构建“政府有为”、“企业有责”、“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大生态保护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

2.指标体系

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坚持面向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指标选取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与“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保持衔接的同时,充分衔接“十四五”国家、省、市层面的各项指标。指标选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各个要素、各个领域全覆盖,按照可监测、可评估、可分解、可考核原则,确保工作安排、任务落实和技术环节无缝对接。

2  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指标

2020年

基准值

2025年

目标值

五年累计

指标

属性

(一)环境治理

1.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26

25

——

预期性

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5.8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3.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省考监测断面)

100

100

——

预期性

4.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

62.5

≥65

——

预期性

5.地表水V类或劣于V类水体比例(%)

0

0

——

约束性

6.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

50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氮氧化物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挥发性有机物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氨氮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二)应对气候变化

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9.5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20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约束性

1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三)环境风险防控

1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3

≥93

——

约束性

1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93

≥93

——

约束性

13.放射辐射源事故年发生率(起/每万枚)

0

<1.3

——

预期性

(四)生态保护

14.生态质量指数(EQI)

——

稳中向好

——

预期性

15.森林覆盖率(%)

71.9

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

约束性

16.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25.8

不低于批复要求

——

约束性

(五)人居环境改善

1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

100

100

——

预期性

18.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镇

50(新计算公式)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新计算公式)

——

预期性

农村

20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

预期性

19.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

约束性

20.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0

0

——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高效、低碳的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和资源利用体系。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和路径,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

1.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优化空间开发布局。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及城镇建设的衔接,统筹协调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区三线”的布局。优化总量分配和调控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向重点建设项目、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引导新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入园管理,对现有重污染项目实施搬迁退出或深度治理。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着眼宜丰县全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相关信息登记入库,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界线清晰,探索实践数字化、智能化监管,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以水环境功能区划为基底,开展资源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有序布局生态、产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到2025年,确保重要生态空间质量不降低、面积不减少、功能不改变,“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得到严格落实。加快构建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对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实施分类管控。

宜丰县“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1)管控格局

优先保护单元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面积占比较高的区域,以生态系统保护功能为主,主要分布在耶溪河、长榺河流域。

优先保护单元包括:黄岗镇、芳溪镇、天宝乡、潭山镇、双峰林场、车上林场、石花尖垦殖场、黄岗山垦殖场、石市镇(部分)。

重点管控单元包括:澄塘镇、桥西乡(部分)、新昌镇、石花尖垦殖场(部分)、宜丰县工业园(涉及新昌镇、澄塘镇)。

一般管控单元包括:花桥乡、棠浦镇、同安乡、新庄镇、黄岗山垦殖场(部分,含五里村、炎岭村、五里分场)、石市镇(部分)。

2)总体准入要求

优先保护单元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开发建设;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进行管控;在功能受损的优先保护单元优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活动,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重点管控单元体现开发强度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涉及各类开发区、城镇规划区,应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一般管控单元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3)落地实施意见

“三线一单”信息共享与成果应用系统纳入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动态交换。将“三线一单”确定的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及其准入要求,作为宜丰县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强化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控,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管制要求,将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作为环境容量管控和环境准入要求,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服务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生态地票交易机制,探索用能权、用水权交易,让资源环境权益使用者支付费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功能置换补偿机制,使保护者得到补偿。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生态工业品,使经营者获得收益。大力推广“两山银行”、“湿地银行”等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用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多渠道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让农村资源可以升值变现。

2.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主攻、强攻工业不动摇,以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园区示范引领,构建“1+2+N”绿色产业体系。以新能源电池为首位产业,主攻绿色建材、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鞋革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绿色转型,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绿色融合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向绿色化、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实施重点产业绿色化改造。聚焦新能源电池首位产业,加快推动传统储能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实现传统储能向新能源转型升级。壮大建材、食品饮料主攻产业,打造以省级建材产业基地、竹资源利用新技术集成区和国家级竹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的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努力使宜丰建材向中端建材、高端建材提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富有宜丰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百亿园区。以建筑陶瓷、鞋革服装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加强结构调整、工艺改进和原料替代等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工厂。

3.建设清洁低碳能源和交通体系

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指引,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实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持续实施煤炭减量替代,严格控制新建耗煤项目,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监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展电能替代及光伏等清洁能源接入电网配套建设工作,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提升电力供给能力。鼓励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新式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

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储能产业技术改造提升,实现传统储能向新能源转型升级,全力引进一批新能源电池核心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落户宜丰,积极融入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局。以宜丰时代为龙头发展锂电池新能源,扶持永诚锂业、江特锂业等企业的采选和碳酸锂生产项目,支持扩大电池级碳酸锂生产规模,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车应用等领域加大项目引进,形成采矿、选矿、碳酸锂加工的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绿色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基地。

全面推动交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赣西(宜丰)综合物流园及配套道路建设,推动发展绿色货运,推动货运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货运物流联盟发展,到2025年,全县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社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物流站场体系健全完善,全面建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网络。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车辆,进一步推进低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及其他老旧车淘汰。大力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实现营运车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发展,全面提升运输装备的污染防治性能。

推动用能绿色化发展。推动能源清洁化替代,加大电能替代力度,深入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工程。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各用能领域的电气化、智能化发展,加强清洁能源供应保障,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对以煤、石焦油、重油等为燃料的锅炉和工业窑炉,加快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工厂余热、电力热力等进行替代,推动工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系统。扩大县域天然气管网覆盖面,完善覆盖工业园区天然气管道,推进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天然气管网建设,积极扩大天然气利用范围,加大民生用气保障力度。

4.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节能减排低碳宣传教育,将节能减排降碳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采取电视、网络、报刊、广播、广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提高宣传活动的覆盖面,调动社会公众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提高公众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倡导低碳装修、低碳生活,推广普及节水、节能器具,反对过度包装,强化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气价的运用,引导居民自觉减少能源和资源浪费。加大绿色消费的政策支持,营造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环境。强化政府机关的率先垂范作用,以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为导向,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行绿色办公,全面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加大低碳标识产品的使用和推广力度,鼓励居民购买绿色产品,积极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专栏1 结构调整重大工程

(一)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工程

对建筑陶瓷产业、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鼓励发展垃圾砖、蒸压粉煤灰砖、烧结粉煤灰砖、泡沫砖等可再利用建材产品。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1)鼓励发展锂电材料及电池产业

引进倍鼎新能源年处理4万吨废旧锂电池拆解及综合利用项目、宜丰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电池级储能材料项目、宜春瑞富特新能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性能负极材料项目等锂电项目。

2)大唐江西宜丰石市光伏项目

项目占地1695亩,其中光伏区场址利用坑塘水面1673亩,升压站及办公楼占地面积22亩。项目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系统设计方案,装机规模80000千瓦。

(三)新建天潭黄天然气管道工程

新建LNG储配站一座、市政中压天然气管道29公里。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全县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开展达峰目标任务分解,推动能源领域和高耗能行业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鼓励其他行业开展碳达峰行动。加强全过程控碳管理,将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纳入环评,源头控制碳排放增量。启动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分类管理和企业碳账户建设,完善重点行业碳排放监测、报送和核查机制,深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鼓励推广应用“碳标签”。

鼓励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推动陶瓷等重点行业加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加强重点碳排放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培训,推动企业碳市场能力建设,有序推行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工作。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减排创新行动。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全面融入碳排放市场,组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数据报送、核查、履约等工作,落实差异化碳排放达峰路径,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降碳。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

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控制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将工业项目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开展能源、建材、化工、陶瓷等行业绿色化改造,严格控制项目准入,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年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重点企业进行节能改造行动,不断提高能效水平,持续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推动二氧化碳超低排放,积极引导碳排放情况披露并实现资源循环化利用。

控制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大交通领域节能低碳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力推进公交设施和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提高大容量、节能环保型公交车比重。

控制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建筑。强化设计管理,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项目中,以绿色、节能、环保为指导,参照绿色生态城区、绿色建筑等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公示,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推广再生能源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强绿色低碳管理,强化对公共建筑用能监测和低碳运营。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下降,促进油气系统甲烷控制工作。加强建材、能源、化工领域工业过程中氢氟碳化物、氧化亚氮、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加强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3.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指定适应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在农业、林业、水资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提升应对未来气候风险能力。提升极端气候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综合评估和风险管控能力,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

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建立多层级“低碳”试点示范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场)、村(社区)、园区、企业开展“低碳”示范建设。推进低碳排放示范项目建设,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经验总结及宣传推广,以点带面,营造低碳生活氛围。

专栏2 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

(一)绿色低碳试点建设

化绿色低碳试点示范,持续开展低碳城市、低碳景区、低碳社区试点建设。

(二)公交车油改电工程

1)宜丰县城市公交项目

购买电动公交车16台,开通城市公交线路3条。

2)宜丰县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

利用现有37台城乡公交车,由公交公司自筹资金,逐步更新为电动公交车,保留现有运行模式、班次。

(三)强化协同控制,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聚焦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坚、夏季臭氧污染等问题,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推动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控制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严格落实《宜丰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有效推进PM2.5和臭氧的协同防治,聚焦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管控。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基础上,在夏秋季开展针对臭氧的专项行动。有效控制轻度污染天气,稳步提升全县环境空气质量。

不断完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夏秋季臭氧污染应对,建立健全臭氧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机制,加强VOCs分级管控和绩效评估,紧盯重点行业和重点时段,实施分类分区、精准精细的强化减排措施,强化激励和约束并举,引导企业污染源头削减和有序错峰排放,切实减轻臭氧污染天气VOCs排放负荷。基于环境绩效,科学制定落实年度秋冬季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差异化错峰生产方案。

强化季节性污染和重污染天气应对。打好季节性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PM2.5和PM10防治,开展秋冬季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执法、秸秆禁烧执法巡查、施工扬尘整治等专项行动。强化O3和臭气异味防治,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行动,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完善全县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机制,及时落实重污染天气预警和轻、中度污染天气提醒,积极开展轻、中度污染天气应对。

2.加强工业废气治理

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宜丰县建筑陶瓷企业烟气深度治理项目,对全县建筑陶瓷企业喷雾干燥塔废气进行深度治理,完善除尘脱硫系统,增加脱硝系统,全面推进宜丰县氮氧化物减排工程。持续加强园区、企业的现场排查监督帮扶,推进“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治理全覆盖,加快推进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治污设施废气收集率、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等“三率”水平。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开展散乱污企业大排查,进一步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组织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落实关停取缔类“两断三清”措施,严防关停取缔的企业死灰复燃,严防新的“散乱污”企业出现。

加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强化VOCs全过程控制,加强VOCs源头替代控制和无组织排放控制,优先推行生产和使用环节低(无)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的涂料、胶粘剂、油墨等材料深化VOCs治理,强化油品储运销VOCs综合治理,鼓励重点VOCs企业在夏秋季节(5-10月)和易发时段(12:00-17:00)采取减少工序、错峰方式强化减排。推进建设适宜高效的末端治理设施,鼓励采用预处理后吸附再生、催化燃烧、蓄热燃烧等高效处理技术。结合二污普调查结果,完善涉气排放企业清单,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全力推进整治工作。

加强其他涉气污染物治理。开展臭气异味源的排查工作,建立臭气异味企业清单,全面开展工业臭气异味治理。确保涉臭气异味企业做到生产工艺“全密闭”、污水处理设施“全加盖”,建设臭气异味“全收集”体系,提高臭气废气收集率,采用高效治理技术实现臭味异味“全处理”,显著减少工业臭气异味的排放。提高新增收集、中转和运输设施标准,采取有效防臭除臭措施。加强垃圾的清运和管理,提升垃圾处理各环节恶臭治理水平。

3.提升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推进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淘汰无法治理的老旧柴油车,严格实施限行制度,严控重型高污染车辆进城。严控黑烟车污染,推进机动车遥感(黑烟抓拍)、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建设,推动机动车超标排放非现场执法。持续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加快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部门联合监管,推进老旧工程机械淘汰/改造,基本消除冒黑烟现场。

深化气尘面源污染治理。巩固绿色矿山建设成效,加强露天矿山复绿及粉尘治理。加强施工扬尘综合治理,推广使用自动冲洗、雾炮等扬尘防控技术,除符合可以现场搅拌的法定情形并事先向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报告外,城市建成区内其他建设工程项目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实施施工工地封闭管理。强化道路扬尘监控与治理,加快推进公路“白改黑”建设工程,减少二次扬尘。建设秸秆禁烧瞭望平台,强化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建立和完善县、乡镇(场)、村三级秸秆焚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长效监管机制。

推进餐饮业油烟等污染治理。强化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排放规范化整治,继续加强餐饮油烟整治专项行动和问题治理“回头看”,全面推动餐饮企业、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装置、实施定期清洗,确保净化装置高效稳定运行。

强化城市环境噪声监控与管制。严格落实宜丰县中心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切实执行宜丰县声环境质量监测布点方案监测计划。加大对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污染监管控制,推广低噪工艺和设备,明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要求。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和群众自治,减少噪声扰民,打造宁静社区及办公、休闲场所。

专栏3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

(一)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1)建设秸秆禁烧望平台

2)建设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

(二)公路“白改黑”建设工程

洞山至敖桥路面改造,将17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改沥青路面。

(四)坚持“三水”统筹,巩固水生态环境质量

严格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年),围绕“一点两线”核心思想,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点,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1.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

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宜丰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确保县城饮水安全。继续推进“千吨万人”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全面排查保护区范围内是否存在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违法网箱养殖等环境违法问题,逐步完成规范化建设。

建立完善水源地监测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监测和指挥系统,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预警和应急处置,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演练。逐步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定期公布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2.深化水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结合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落实“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四项重点任务,实施入河排污口监测、开展排口溯源,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完善入河排污口建档立卡,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监管机制。到2023年,完成锦江(宜丰段)、耶溪河、长塍港、棠浦河等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25年,完成全流域范围内排污口排查整治和规模化以上排污口在线监测,建成信息化管理系统。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管控,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完善工业园区内雨污收集系统,实现园区“管网全覆盖、雨污全分流、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全面提升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完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联网,鼓励其他排污单位进行自动监测设备安装联网。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和证后执法监管,规范企业自行监测和依法排污行为,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

全面提升城镇污染治理。强化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城南新区污水管网建设、污水泵站建设、城乡结合部截污纳管、老城区雨污分流等工程,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污水源头管控,通过新建污水管网和管网改造,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健全污水接入服务和管理制度,强化生活污水应接尽接溯源检查,从源头规范污水接入管理。

3.推进水生态保护

强化水环境质量管理。实施地表水分区分级分类管理,以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框架,以控制单元为空间载体,统筹流域、饮用水、城市水体等水体污染防治,重点抓优先控制单元,推进实施重大工程,保障水质目标。

深化实施“河长制”。全面推进耶溪河、锦江、棠浦河、长塍港等重要河流的“河长制”工作,完善并实施流域具体整治方案,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制度和专项考核机制,落实河流管理责任。

坚持流域水环境共治。建立和完善流域上下游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协调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上下游之间加强协调配合、定期会商,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

严格实施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将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乡镇(场)人民政府、工业园管委会。

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建设。以耶溪河为重点,开展耶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对耶溪河支流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改善耶溪河流域水环境质量。

4.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明确宜丰境内耶溪河、锦江、棠浦河、长榺河等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生态流量(或生态水位)底线,并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保障河道生态用水需求,推动部分被挤占的河流生态用水逐步得到恢复,联通小微水体,推进流域内水系连通,提高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用水指标刚性约束,持续实施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计划”,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生态养殖方式,加大农业节水灌溉力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及节水型城市建设,大幅降低供水管网漏损,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推广节水器具使用,提高居民节水意识。促进非常规水源利用,推进再生水回用于工业生产,提升再生水供给能力,同时强化再生水配套管网建设。

专栏4 水生态环境保护提升重大工程

(一)耶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期)

通过生态拦截沟系统、农村污水治理和耶溪河上游支流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对耶溪河上游支流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与水生态修复工程。

(二)宜丰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

(北门水厂、良头水厂、板坑水库)保护区设置隔离防护措施;保护区相关标志牌的设立;保护区污染源治理;保护区监控能力建设等。

(三)宜丰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

县城区官山南北大道等道路及排污口管网改造9000米,城区污水管网检测及清淤60公里,城南雨污分流管网建设2公里。

(五)推进系统防治,提升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和分类治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1.加强土壤污染源管控与安全利用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以受污染耕地为重点,开展宜丰县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程、酸化耕地治理工程,对轻中度受污染耕地实行安全利用,重度污染耕地实行严格管控。对查明污染农用地的工业企业,依法督促其限期落实阻断污染物扩散途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淘汰产生污染物的生产工序或设施设备等整改措施,切断镉等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途径,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情形。大力落实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与风险管控,推动化工、铅酸蓄电池等行业企业落实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用地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拆除污染防治等法定义务,将防治土壤污染要求纳入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推进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将未受污染耕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切实加强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严格控制新建可能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项目。将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划为安全利用类,严格落实安全利用方案,采取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将重度污染耕地划为严格管控类,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可能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

实施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落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部门责任清单,完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用途变更环节准入管理,对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在土地收回收购、供地、改变用途、开工建设等环节,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防止未按要求进行调查评估、风险管控不到位、治理修复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污染地块被开发利用。

健全污染地块负面清单。深化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工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应用,健全并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加强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共享,将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数据纳入相关基础信息平台管理。

加强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管理。根据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进行审批,对于未治理或治理未达标的污染地块,不得供地开发,严控污染地块开发和使用时序。对工业污染地块,鼓励采用“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2.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

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地下水监测井,健全地下水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以工业园区、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检测评估,统筹推进地下水安全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

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持续推进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土壤地下水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制定隐患排查方案,对废水收集管网、处理设施、固废及危废贮存场所等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风险隐患点位进行全面排查,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工程,对存在风险的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联合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制定污染防治方案。推进重点区域防渗改造试点区建设,到2025年,完成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的示范建设工作。

统筹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完善全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健全污染源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土壤和地下水风险管控。将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准入管理。开展企业用地及周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识别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优先管控污染物。以填埋场、危险废物集中收储场所为重点,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统筹土壤污染防治和地下水监测,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同步开展地下水污染环境状况调查,协同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3.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与综合整治

严控涉重行业污染物排放。持续更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实施区域、流域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聚焦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等重点行业,集中解决威胁群众健康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重金属污染问题,推动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持续提升重金属污染治理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行业清洁生产技术,使重点行业的重金属排放量下降比例满足上级下达的指标要求。

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有色金属采选、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企业提标改造,开展合金铸造、铅蓄电池制造等行业废水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重点河流、湖库、水源地、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涉重金属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对重金属企业的检查,对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依法严肃查处,责令相关企业采取环境污染隐患排除措施。开展涉重金属矿区历史遗留问题整治,逐步消除存量。

开展尾矿污染治理。建立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环境准入,实施“一库一策”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尾矿库环境预警监测体系,提升尾矿库环境治理设施运行和管理水平,强化尾矿库及周边环境质量监测。

专栏5 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重大工程

(一)宜丰县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程

完成7541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土壤钝化材料和土壤调酸、叶面阻控剂和相关劳务服务),1190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种植结构调整或休耕)。

(二)宜丰县酸化耕地治理工程

完成酸化耕地治理面积1万亩,每亩施用60公斤左右生石灰和种植绿肥,逐步提高土壤pH值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改良土壤。

(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严格管控以种植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推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老百姓留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1.深入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升畜禽养殖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善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持续加强“一场一策”畜禽粪污处理指导力度,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全面推广有机肥加工、“干清粪-污水沼气池发酵处理-还田利用”、生物发酵床零排放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猪(牛、羊、禽)-沼-菜(蔬、果、粮、药材)”等种养结合模式,指导养殖户环保设施改造升级,重点加强对种养对接、沼液还田等方面的引导。加强对全县大型及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运行状况及粪污处置情况排查。

2.着力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种植业投入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田间肥料试验,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加快施肥机械研究与开发,因地制宜推进机械施肥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适期施肥技术,推进有机肥资源化利用。

深化种植污染防治。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利用试点,修建农田废弃物收集池或田间固定防治废弃物收集塑料桶,引导农民将农用残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旧肥料带等投放到收集池,纳入农村垃圾处理体系统一处理。

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近郊周边农村延伸。实时更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监管、监测名录。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一批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推进不能稳定达标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新建、修复破损污水管网,进一步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有供水任务的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监管,规范养殖户、农户等的排污行为,必要时政府加大财政补贴,保障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正常稳定运行。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严格落实《宜丰县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县压缩、区域处理”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秀美乡村建设等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农村配套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推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

全面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狠抓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农业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到2025年底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持续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打造产业兴旺、自然生态、文明淳朴、共建共享、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成果,持续靓化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抓“院、村、片”典型示范引领全县人居环境改善。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户厕所改造、农村公厕以及旅游公厕建设。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定期组织开展乡道、村道养护管理质量抽查考核。

专栏6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1)宜丰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

石市镇楼下村等17个行政村29个项目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2)宜丰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省建点46个,自建点214个;打造10个全域美丽示范村庄;打造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村容村貌提升140个自然村。

3)宜丰县农村厕所革命项目

新建农村户厕1000户,新建农村公厕100座,对2021年摸排出的问题户厕进行初步整改;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10个行政村)。

(二)全县乡镇(场)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工程

扩建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乡镇(场)集镇生活污水管网覆盖面和污水处理能力。

(三)宜丰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目前有存栏或有复养意愿的规模养猪场完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重点建设有机肥加工点,可由大型规模养殖场分点建设,也可由第三方集中建厂,收运各养殖场粪污进行有偿处理,做到全县所有养殖场粪污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七)加强生态空间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重点生态空间保护监管,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

1.加强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重要生态空间管控。切实加强森林、河流、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区域生态安全底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落图,实现勘界定标到位,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三线一单”编制成果融合到位,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约束,形成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实施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审核审批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确保全县林地保有量保持稳定。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推进陡坡耕地、重要水源耕地退耕还林,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在公益林、商品林中依规实施森林抚育和低产(效)林改造等措施,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制和保护监管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效益,提高森林质量。“十四五”期间,完成人工林新造1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5万亩,中幼林抚育20万亩,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0.5万亩,鼓励并实施营造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确保造林项目阔叶树占比不低于20%。

2.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森林、山体、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绿化扩面提质步伐,实施造林更新、森林抚育建设工程,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加强农林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建设与森林系列创建,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管制制度。加强河湖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遏制面积萎缩、功能退化趋势,恢复河流湖库、湿地净化功能。

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要求,持续开展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植被恢复和复垦,优先实施位于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易复耕复绿的区域。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坚持“边开采、边建设”,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引导开展治理工作,完成绿色矿山建设任务或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的矿山形成绿色矿山建设自评报告。

3.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加强生态保护监查。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打造“林长制”升级版,强化天然林保护。继续实施森林管护和培育、公益林建设补助政策。严格保护林地资源,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土地。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多目标多功能的健康森林。严格湿地用途管制,全面停止在重要湿地和城区湿地审批光伏发电、城市建设等项目。严格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守湿地面积保有量红线,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全面提升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加大湿地生物资源保护力度,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示范培育,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功成果,加强创建动态管理,形成生态创建的长效机制和品牌效应。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度,在生态乡镇、特色古村、秀美乡村、园区等重点区域和单位,培育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示范点。“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专栏7 生态保护领域重大工程

(一)环九岭山脉(宜春片)重要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工程

完成环九岭山脉(宜春片)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经济林提质增效与扩容增量工程、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二)绿色矿山创建工程

8个生产矿山完成绿色矿山创建。

(三)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

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争取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八)强化环境风险管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紧盯核与辐射安全、“一废一库一品”环境监管,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控、新型污染物防控、核与辐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1.完善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与应急体系

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以风险防范为出发点,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严格把关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和新型污染物的项目。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建立完善重大环境风险名录,完善隐患问题录入、督办、销号的全过程管理。以企业监管为落脚点,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对重金属、危化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相关行业的全过程风险监管,做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预警。

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做好应急预案编制与修编工作,加强预案之间的衔接,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公安、消防、水利、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跨部门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和共享应急资源,提高联合协调行动和快速处置能力,真正实现统一调度、单位联动、资源共享、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应急管理工作交流与合作,开展锦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南阳实践”经验推广试点工作并全面实施,共同提升应对和处置跨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整体水平。加强企业和园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与管理,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园区应急能力建设,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环境应急空间并设置应急设施。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提升固体废物处置监管能力

完善固体废物处置体系。贯彻落实源头管理精细化、储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利用处置无害化的要求,完善危废监管清单,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强化和细化固体废物管理,提升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水平,加快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建设宜丰县工业园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所。

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深入推进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规范化管理,落实台账制、分类管理制、申报登记制、规范贮存制、转移合同制等主体责任,健全全过程污染环境防治责任体系。全面排查危险废物贮存情况,对超过贮存期限、贮存环境风险突出、产生种类与全县处置能力不相匹配的,加快实施“一厂一策”的分类处置方案。健全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推进危险废物转移运输全过程定位跟踪监控,推动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和电子运单无缝对接,实时共享危险废物产生、运输和利用处置信息。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摸底调查和整治现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引进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推动尾矿废渣等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减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量。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大件垃圾拆解厂建设步伐,启动厨余垃圾处理厂建设,解决生活垃圾终端分类处理问题,切实补齐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终端分类处理短板。进一步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处理,促进循环利用,积极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实现“两网融合”。

3.保障核与辐射安全

强化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配合做好辐射类项目环评审批和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等工作。遏制和打击辐射建设项目未批先建和未验先投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真做好各类涉辐射的环境信访工作。加强放射源管理,强化工业企业及医院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强力推进辐射安全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贯彻落实移动通信基站和输变电建设项目电磁环境管理要求,确保城乡特别是人口集中居住的城镇、重点控制区场强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保障公众健康。严格落实新建电磁辐射源环评审批,新建电磁辐射源必须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审批后才可以开工建设,确保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电磁环境满足国家标准限值要求。

专栏8 强化风险管控重大工程

(一)固体废物处置监管能力补短板工程

建设宜丰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所(项目位于宜丰县工业园区,工程包括填埋库区、渗沥液处理站、管理区、进场道路及配套设施等。总占地约80亩,预计有效填埋面积约25482.5m2,平均填埋深度约7.7m,总库容约19.60万m3,净库容约15.95万m3,设计处理规模50m3/d,设计使用年限15年)。

(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1)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

项目建设地位于宜丰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约1200m2,建筑面积约1000m2,配套采购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设计日处理40吨厨余垃圾。

2)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江西绿蓝创新建材有限公司年综合利用120万吨锂渣粉项目)

项目建设地位于宜丰县工业园,总用地面积为100亩,利用江西永兴特钢的尾渣作为原材料,预计生产规模为在正常运营年份内实现年综合利用120万吨锂渣粉,产品为复合水泥、矿粉、干浆混凝土、干粉砂浆和保温砖。

(九)构建现代环境管控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为支撑,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形成工作合力,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1.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强化党政领导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面推行林长制、河长制,压实各级各部门和镇街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县级负有生态环境保护重要职责的部门、管理机构、乡镇(场)以及国有企业,要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机构和岗位,全面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内容,优化、细化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失责失察、失职渎职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

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将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要求逐步纳入排污许可证,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相衔接,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据排污许可证开展日常环境监管。推动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市、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平台联网,完善企业环境治理信息主动公开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督察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例行督察,扎实开展专项督察、日常督察,全面提升督察效能,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统筹协调推进督察整改,落实督察整改调度、督办、盯办机制,常态化开展暗查暗访,压实整改责任,推动问题解决。

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完善监管体制,整合相关污染防治部门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统一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行动。加强司法保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强化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力度,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案件起诉力度。加快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实行“谁考核、谁监测”,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

健全公众监督体系。鼓励公众对企业环境治理进行监督,保障公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宣传企业环境保护和治理先进典型,曝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环境违法行为等反面事例。

2.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陆水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环境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全面提升监测监控的数字化、立体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完善宜丰县环境信息化平台。完善大气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对O3、VOCs、恶臭异味等新型污染物的监测,推进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持续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地表水水质监测与评价体系。开展地下水及土壤环境监测,根据污染源和饮用水源调查情况,补充建设相应监测点位。加强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工业园区污水节点监控系统。

推动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融合统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统计中的应用,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完善环保产业统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等统计内容。以污染源普查、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以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为突破口,加强排污许可、环境统计、污染源普查数据融合统一。推动固定污染源管理形成“一套标准、一张表单、一套数据”,为精准研判污染物排放时间、空间、行业分布特征和治理措施有效性提供依据。建立生态环境统计数据质控体系,强化数据质量控制,坚决防范统计数据弄虚作假。

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车辆、设备等配置,加快配置应急执法(特种)车辆、走航车、无人机、远红外、便携式快速监测仪器等高科技装备。建立全县生态环境执法装备应急调度制度,力争实现全县非现场执法全覆盖。建立执法分析研判机制、环境管理异常数据溯源排查及联动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分析异常数据,加强溯源排查,实现监管信息智能推送、问题排查快速联动、执法检查智能触发、违法行为高效查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移送、侦查、起诉和审判力度。

3.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排污许可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排污许可制,将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制管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开展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探索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强化排污许可执法监管,将排污许可证检查纳入日常执法监管内容,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监管模式,将不按证排污、证后执行不到位的排污单位纳入优先处理名单。

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围绕区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加强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依托排污许可证实施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监管和考核。推动非固定源减排,实施非固定源减排全过程调度管理,强化统计、监管、考核。实施重点区域流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减排工程,着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考虑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应,健全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

健全环境治理市场体系。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在工业园区开展第三方监管服务试点,建立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环保+管家”的污染治理和风险体检新模式。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将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纳入政务失信记录,并归集至相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信用中国(江西宜丰)”等网站依法依规逐步公开。健全企业信用建设,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将其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

专栏9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重大工程

(一)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工程

办公设施建设:办公电脑、一体化打印机等;执法人员能力建设:扩招扩编、业务能力提升等;执法装备建设: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无人机、执法电脑、执法制服等;监测体系人才引进:引进本科及以上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人才若干名。

(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工程

完善宜丰县环境信息化平台,丰富及完善平台13个模块的各项功能,并新增超标溯源、数据分析、智能监控、异常数据管理等功能,接入网格化管理、环境信访及林业、水利等部门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互动共享。建设平台企业端窗口页面,通过更换、升级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使平台运行更加稳定快捷。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任务

强化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的宏观调控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政府主抓、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联动工作综合管理体系。明确责任,由宜丰县人民政府部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任务,各责任单位负责具体工作实施。落实计划,依据本规划以及国家、省和市的相关规划,将目标任务分级纳入综合及专项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制定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落实情况每年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各乡镇(场)人民政府狠抓工作落实、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资金保障,实施重大工程

建立以“政府引导、政策调节、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宜丰县人民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对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级资金支持,提前做好项目储备,积极申报上级资金补助项目。完善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新各类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问题,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作为各级财政资金优先支持对象。

(三)强化人才保障,增强技术支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强化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教育培训,锻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保障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的科技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建立高效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环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强化信息化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水平,建设环境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四)强化信息公开,推动社会监督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定期公布环境质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规划实施信息,确保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公开。进一步强化全民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积极创新公众参与模式,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强化环保志愿者作用,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反馈和监督机制,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五)强化评估考核,促进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的年度考核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分解落实机制、动态调整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纳入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2023年年中和2025年年底,开展规划执行情况的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对评估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会商预警、工作调度、情况通报、信息共享、联合督办等机制,保障规划任务有效落实。


3 宜丰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投资概算(万元)

1

结构调整

新能源开发利用工程

大唐江西宜丰石市光伏项目

项目占地1695亩,其中光伏区场址利用坑塘水面1673亩,升压站及办公楼占地面积22亩。项目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的系统设计方案,装机规模80000千瓦。

36000

2

新建天潭黄天然气管道工程

新建LNG储配站一座、市政中压天然气管道29公里。

3200

3

应对气候变化

公交车油改电工程

宜丰县城市公交项目

购买电动公交车16台,开通城市公交线路3条。

1040

宜丰县城乡公交一体化项目

利用现有37台城乡公交车,由公交公司自筹资金,逐步更新为电动公交车,保留现有运行模式、班次。

714

4

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

建设秸秆禁烧望平台

在相关乡镇(场)建设秸秆禁烧望平台。

50-100

5

建设重型柴油车OBD远程在线监控

1.完成安装OBD车载终端500套。2.重型柴油车远程监管平台。

72

6

公路“白改黑”建设工程

洞山至敖桥路面改造,将17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改沥青路面。

1300

7

水生态环境保护

耶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期)

通过生态拦截沟系统、农村污水治理和耶溪河上游支流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对耶溪河上游支流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与水生态修复工程。

5441.85

8

宜丰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

(北门水厂、良头水厂、板坑水库)保护区设置隔离防护措施;保护区相关标志牌的设立;保护区污染源治理;保护区监控能力建设等。

6190

9

宜丰县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

县城区官山南北大道等道路及排污口管网改造9000米,城区污水管网检测及清淤60公里,城南雨污分流管网建设2公里。

13000

10

土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

宜丰县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程

完成7541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土壤钝化材料和土壤调酸、叶面阻控剂和相关劳务服务),1190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种植结构调整或休耕)。

1500

11

宜丰县酸化耕地治理工程

完成酸化耕地治理面积1万亩,每亩施用60公斤左右生石灰和种植绿肥,逐步提高土壤pH值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改良土壤。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入

12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宜丰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

石市镇楼下村等17个行政村29个项目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3180

13

宜丰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省建点46个,自建点214个;打造10个全域美丽示范村庄;打造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村容村貌提升140个自然村。

17000

14

宜丰县农村厕所革命项目

新建农村户厕1000户,新建农村公厕100座,对2021年摸排出的问题户厕进行初步整改;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10个行政村)。

3216

15

全县乡镇(场)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工程

扩建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乡镇(场)集镇生活污水管网覆盖面和污水处理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入

16

宜丰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目前有存栏或有复养意愿的规模养猪场完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重点建设有机肥加工点,可由大型规模养殖场分点建设,也可由第三方集中建厂,收运各养殖场粪污进行有偿处理,做到全县所有养殖场粪污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

6347

17

生态保护与修复

环九岭山脉(宜春片)重要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工程

完成环九岭山脉(宜春片)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经济林提质增效与扩容增量工程、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入

18

绿色矿山创建工程

8个生产矿山完成绿色矿山创建。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入

19

强化风险管控

固体废物处置监管能力补短板工程

建设宜丰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所(项目位于宜丰县工业园区,工程包括填埋库区、渗沥液处理站、管理区、进场道路及配套设施等。总占地约80亩,预计有效填埋面积约25482.5m2,平均填埋深度约7.7m,总库容约19.60万m3,净库容约15.95万m3,设计处理规模50m3/d,设计使用年限15年)。

2039.52

20

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

项目建设地位于宜丰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占地面积约1200m2,建筑面积约1000m2,配套采购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设备,设计日处理40吨厨余垃圾。

650

21

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江西绿蓝创新建材有限公司年综合利用120万吨锂渣粉项目)

项目建设地位于宜丰县工业园,总用地面积为100亩,利用江西永兴特钢的尾渣作为原材料,预计生产规模为在正常运营年份内实现年综合利用120万吨锂渣粉,产品为复合水泥、矿粉、干浆混凝土、干粉砂浆和保温砖。

27025.5

22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工程

办公设施建设:办公电脑、一体化打印机等;执法人员能力建设:扩招扩编、业务能力提升等;执法装备建设:执法车辆、执法记录仪、无人机、执法电脑、执法制服等;监测体系人才引进:引进本科及以上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人才若干名。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投入

23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工程

完善宜丰县环境信息化平台,丰富及完善平台13个模块的各项功能,并新增超标溯源、数据分析、智能监控、异常数据管理等功能,接入网格化管理、环境信访及林业、水利等部门涉及生态环保方面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互动共享。建设平台企业端窗口页面,通过更换、升级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使平台运行更加稳定快捷。

500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