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社会公益事业与重点民生领域>公共文化>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批县级非遗名录

访问量:

非遗撷英:宜丰竹乡松肉

第四批县级非遗名录

宜丰松肉来历

宜丰当地自古以来流传着小年前后“家家户户炸松肉做麻糖,保佑一年顺顺堂堂的民谣。

宜丰松肉是宜丰县内传统名菜,也是江西名菜。据《宜丰县志》载:宜丰松肉盛传二百余年。

 宜丰松肉的来历众说纷云,但难考究。公开的说法是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个财主请长工们吃饭,只买了五斤猪肉。因猪肉根本不够吃,厨娘急中生智,将薯粉拌入,油炸做出一盆菜。财主尝了觉得味道不错,又见其色泽金黄,于是随口取了个寓意吉祥的名字,叫“黄金肉”。又因这道菜肉质松酥,所以又叫“松肉”。“松”借称“升”,人们凡遇喜庆必备这道菜,如松肉上放五颗香菇,比喻五子登科或五福齐全;又如香菇状如官帽、肉似黄金,比喻升官发财。

这个说法,过于圆满,漏洞颇多。旧的文献找不到相关的记载,笔者就宜丰松肉的来历苦思良久,有一天在翻阅旧志时,发现了一个线索,或许可佐证宜丰松肉的历。在旧《宜丰县志》和《宜丰美食》两书中对宜丰松肉的制作方法有相同的描述:用食盐、酱油腌15分钟左右。再与鸡蛋、蕨(薯)粉拌均。蕨粉是什么呢?笔者从小到大,没吃过,也没见过,宜丰的大小超市里也没见过。通过百度才知蕨粉是山上蕨根加工而成。大家都知道现宜丰松肉用的一般是薯粉或生粉,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宜丰人民旧时炸松肉用的是蕨粉,后来逐渐由薯粉代替了呢?百度云:红薯  1593年福建商人陈振龙父子从南美带到中国,直到公元1786年乾隆下令各省种植。据《闽书》与《农政全书》记载:红薯,大约明代万历中(公元1589-1608年)传入我国福建省,并渐播中原各地。红薯因耐干旱,耐贫瘠、易移栽、易繁殖、营养丰富、产量高。薯粉加工技术简单,自然就替代了蕨粉。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就说明宜丰松肉的历史至少有四百年以上了。

 

松肉制作方法

制作工艺:将肉切成9-12公分宽的长条,或2公分左右小块,用食盐、酱油腌15分钟左右。再与鸡蛋、蕨(薯)粉拌均,然后逐条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起锅。再切成2.5公分的小块备用。香茹去蒂洗净用油炒一下,平放碗中,将松肉放入,按紧齐实,不留空隙,酌加调料,再上蒸笼,旺火蒸2小时,反扣入盘中,撒上姜葱即成。

     

 

       宜丰松肉口味好的秘决

宜丰属亚热带温暖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盖率达70%多。 境内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水资丰富。 宜丰优良的地理环境与气候,优质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为高品质的食品生产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自然也为宜丰松肉的制作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土猪肉、薯粉、土鸡蛋山泉水等)。

一是素材考究:宜丰松肉制作对食村的选择与配料极为讲究,首选本地土猪肉,前胛心肉首选,鸡蛋、薯粉也首选本地产。

二是用腌制作时间、油温合理。切好的肉块与鸡蛋、蕨(薯)粉拌均,腌制作至少15分钟,然后逐条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起锅。

三是配方因口味、吃法不同需灵活调整。宜丰松肉具有色泽金黄、质地酥烂、柔滑适口、食而不腻、入胃消融、香味浓郁、四季皆宜等特点。吃法有干、湿两种吃法,通过加糖、加胡椒、姜等变换口味。

 

 

 

 

 

 

 

 

 

 

 


附件: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